发布时间:2016-02-29 10:2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汽车沿318国道一路疾驰,国道右侧,一路随行的是岸坡陡峭,水色碧绿的金沙江。在四川竹巴龙驶过川藏交界的金沙江大桥,便正式进入了西藏自治区,从这里开始,风景少了几分水色隽秀,多了几分孤寂苍凉,似乎在时刻提醒着你,进藏了!
芒康县是沿川藏线入藏后抵达的第一个县城,它地处昌都市的最东部,是川、滇、藏三省交汇处,位置非常紧要。所以芒康虽然不大,却很热闹,比起冬季里几乎陷入死寂的新都桥,芒康街上的饭馆酒店都闪着温暖的灯火,营业到很晚,让人感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从芒康出发继续旅行,可延318国道一直西行至拉萨,而我本次的目标并非走完川藏线,从芒康开始,我将沿214国道向南,前往云南德钦方向,反走滇藏线回家。
芒康到德钦,中间需翻越海拔4400米的红拉山,每一个转弯处,雄壮的达美拥雪山都在右前方展露着她的笑颜,随后,便是令人震撼的澜沧江“W”深切型大峡谷,峡谷深处的断裂带,江岸卤水丰富,呈泉涌状喷出,人们取石固泉,形成了一处处盐井,当地人用长木搭棚,棚顶围田,然后取卤水注入盐田中,让日光曝晒,水分脱尽后便是粗盐。此地也因此而得名,人称千年盐井。
盐井是历史上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从高处望去,盐田的水色映着日光,红白相间难得一见,又被游人浪漫的称为“阳光和风的作品”。
其实,让盐井乡闻名于外的不仅仅是盐田,你走遍西藏,可能唯在此处方能捕捉到历史上西风东渐的一丝讯息,西藏境内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已在此静静的伫立了160年。
小时候,很多人都听过牛皮换地的故事,传教士想要买地却受到刁难,于是请求当地头人只须给一张牛皮大的地皮,一牛角粗的水。当地头人心想这有何难,应承下来。没料到的是,聪明的传教士将一张牛皮剪成细条状,连接起来圈起一面山坡的土地,一牛角粗的水则是一条小溪。来到盐井方知,故事的人物原型就是1855年建立了盐井天主堂的法国神父邓德亮。
盐井天主教堂位于芒康县上盐井村,国道214线旁,全名为:圣母敬教之佑堂,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教堂所在地百分之八十的村民的信奉天主教。
有上盐井村,自然也有下盐井村,两个村子相距约三公里,上盐井村的人大部分信仰天主教,下盐井村的人们却都信奉藏传佛教,两个信仰不同的宗教的小村子,是可以互相通婚,却又保持自己独立信仰的近邻。
西藏解放前,政教合一的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严禁其他宗教进入西藏,虽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不甚了解,也依然可以想象,在藏传佛教如此深入人心之地,传播天主教是如何的艰难。不知道当时的传教士是做了怎样的努力,才能在盐井坚持传教,并建立起了西藏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
越是罕见的事物,越是激起人们的好奇,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来到了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上盐井的天主堂。
走上连接214国道的一条乡村小路,不过30米,便可见到教堂白色的,尖顶上装饰着十字架的大铁门。不是弥撒时间,教堂大院里空寂无人,只有几只小鸟在檐下啁啾。推开油漆斑驳的内院木门,教堂的主体结构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或许因为之前并未对盐井天主堂的样子做过多的设想,所以,当我发现眼前并非常见的西式尖顶教堂,而是一座墙壁雪白,镶嵌着大大十字架的藏式建筑时,反而觉得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座藏式的天主教堂显得如此庄重、圣洁,又温暖。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上盐井天主教堂,早已经不是它的本来面貌。最早由法国传教士修建的教堂,据说是一栋西式教堂,可惜原建筑已经被毁,后来,教堂在原址上数次重建,重建后的旧教堂是一层的藏式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归还给天主教徒以前,旧教堂有20多年一直充当盐井小学的教室。
1997年的大雨和1999年的地震令早就历经沧桑的旧教堂摇摇欲坠,于是,当时刚从北京神哲学院毕业的鲁神甫决定重修教堂,他通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向全国各教区筹款,共筹得370余万元,2002年,新教堂开始动工修建,筹款和支出的明细至今还张贴的教堂室内的墙壁上。
现在的教堂本堂是由鲁神甫根据云南茨中天主教堂的形象构思,西藏建筑设计院设计完成。
教堂本堂的两翼是木制结构的住宿楼,呈现出鲜明的藏式建筑特色,栏杆,墙壁门窗都精雕细绘着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样,虽然有些褪色,依然不减其浓烈的民族风情。天气晴好,长廊上晒满了被子,给这座边疆教堂增添了不少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气息。
教堂本堂的大门关闭,我不知贸然打开是否太过唐突,正在犹疑间,南侧住宿楼的一间房门打开,走出一位中年女子,和我们轻声说,门没关,你们自己参观吧。旅行归来后查阅相关书籍,发现住在南楼的是教堂目前唯一的角嫫(藏语指女性出家人,即汉语的尼姑)玛达琳娜,不知道是否便是我遇见的这位女子,很后悔当时没和她多聊几句,只是说了声谢谢。
教堂内部是典型的西洋风格,高大的穹顶,彩色的玻璃长窗,两侧天花板上彩绘着圣经的故事,地面铺设着暗红色的大理石,走道两旁整齐的排列着带靠背和跪凳的长椅,可以容纳五六百人就坐。
在这里,我并没有看到网上流传的摆着唐卡和哈达的教堂,翻了翻前排留在长椅上的几本《圣经》,也都是汉语的,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现代化的了。
教堂南侧是三层楼高的钟楼,这是一座雪白高大的藏式建筑,抬头仰望感觉非常漂亮。钟楼是中空结构,每层楼各挂一口青铜大钟,大钟是由日本横滨教友团捐献的,所以上面刻有日文。教堂单独修建钟楼的做法并不多见,一般钟楼都是在教堂的顶部,与教堂一体,这里是为了防止钟声共振损坏教堂建筑而单独修建的。沿着楼梯可以攀登到钟楼的二层,在第二层的平台上,可以眺望上盐井村,整个村子令人感到美丽安宁。
很遗憾来的时间不巧,没有听到钟声响起,也没有看到做礼拜的场景。但后来又想,心态何必如此游客,教堂安静无人的时光,也是它最真实最平常的一部分,盐井天主教堂,就是这样,既特殊,又平常,它是西藏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堂,却也和千千万万个教堂一样,是教徒们举行仪式的场所,是神职人员的住处,还是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它既神秘庄严,又世俗日常,这也就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告别了上盐井天主堂,我们来到了下盐井村是午饭,加加面是盐井的特色美食,来到此地不可不尝。牦牛骨熬汤,青稞做面,每碗面只有一口,食客不停的吃,老板娘就不停的下,无论你能吃多少碗,每人都20元。据说我吃饭的店,最高纪录是一个徒步的学生创下的,他一口气吃了60碗,如果有人能吃超过60碗,就可以免单啦。
其实我觉得,盐井加加面,最大的特点是鲜,其次才是吃法特别,边吃边煮,边煮边吃,对于汤面这种滚烫的食物实在是很科学,既好入口,又能保证每一口都与第一口有着同样的口感。用石子计数也有意思,生生把普通的面条,演变成美味与游戏的组合,令食客铭记。
你能猜到我一共吃了多少碗吗?
版权声明:本文全部图片文字均为笔者嘉美猫原创,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本人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如需约稿用稿,请通过新浪微博私信联系@嘉美猫
《盐井天主堂: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34290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