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25 09:1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东城评论·独家视点】
构建中华旅游共同体统计体系
中华旅游共同体纵横谈(之五)
1.两岸四地对出入境游客如何分类?
目前,两岸四地对往来于四地之间的游客,在旅游统计中用语不尽一致,但“异”中有“同”:一不把彼此间的旅游称为“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二不把彼此间的入境游客称为“外国游客”(Foreigners)或“国际游客”(International Visitor),三彼此都认同同属“中国”或“中华”(China),四彼此都认同是“中国人”(Chinese)。
大陆地区的统计口径
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统计便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入境旅游分为外国游客、香港游客、澳门游客与台湾游客等4部分,统称为“Visitor Arrivals”(译为“入境旅游者”或“入境游客”)。在单指外国入境游客时,译为“Foreign Visitor Arrivals”,以示与港澳台入境游客区别。
大陆居民去港澳台与外国旅游,统称为“出境旅游”、“出境游客”(译为China Citizen Departures)。在《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出境旅游表述为:2013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因公出境人数621.62万人次,增长1.5%;因私出境人数9196.90万人次,增长19.4%。出境首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美国、日本、越南、柬埔寨和马来西亚”。
这里把去香港、澳门、台湾与外国的大陆游客以人数为序混合排列,尽管在港、澳、台之前标上“中国”两字,但并未明确标示去港澳台与外国旅游的人次数,2013年以前一直没有公布大陆游客出境旅游的总支出及赴港澳台与外国旅游花费的分类数据。刚发布的2014统计公报第一次公布出境游游总支出。
香港地区的统计口径
香港把内地、澳门、台湾和外国游客统称为“访港游客”(Visitor Arrivals),细分为中國內地、短途地区(北亚、东南亚东南亚、台湾)、长途地区(美洲、欧洲非洲及中东、澳洲、新西兰及南太平洋)三大部分。这种表述把内地访客单列为第一位,与短途地区、长途地区访客相并列,显示对内地访客的重视。但把台湾访客列入“短途旅游地区”之内,按访港旅客的数量多少为序按国家与地区排列。澳门赴港游客因数量太少未予明列,归入“短途地区”中的“其他”之列。
香港居民去内地、澳门和台湾旅游与去外国旅游统称为“出港旅游”,香港居民“出港旅游”,按内地、澳门、台湾和日本、泰国等按游客人数为序分别列出。
澳门地区的统计口径
澳门分为“访澳旅游”、“出澳旅游”。在“访澳游客”统计中,分为“大中华市场”(The Greater China)与“国际市场”(International Markets)两部分。“大中华市场”由“内地”(Mainland)、香港特别行政区(HK SAR)和“中国台湾”(Taiwan China)组成;“国际市场”即指外国游客。
澳门出境旅游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各国分别统计。
台湾地区的统计口径
台湾分为“來臺旅客”(Visitor Arrivals或Inbound Arrivals)与“出国旅客”(Outbound Departures of Natio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 Destination)两大补部分。“Outbound Departures of Nationals”意为“出境国民”。
“来台游客”又分为“外籍游客(Foreigners)”与“华侨旅客”(Overseas Chinese)两部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游客计入“华侨旅客”之中。
台湾出境游客分为赴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等部分,大陆、香港、澳门按出游数量分别列入亚洲地区内。
可见,目前两岸四地的出入境旅游统计中,有不同的用语,也有共同的内涵,即都把四地之间的互访游客与外国游客区分开来,这是四地协调出入境旅游统计框架的最大公约数。
2. “中华”(China):越来越多国际机构和企业的共同选择。
用“中华”(China)这个词来表述两岸四地已成为国际趋势。2010年7月7日,Visa与亚太旅游协会(PATA)联合开展的《亚太地区旅游意向调查》中写道:“亚太地区依然是大中华地区(The Greater China)休闲游客的首选目的地,其次是西欧和北美”。
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企业把两岸四地视为一个整体,它们派驻管辖两岸四地事务的政府机构和商旅机构多冠以“The Greater China”(“大中国区”、“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地区”等)之名,如亚太旅游协会、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Advisor、澳大利亚旅游局、英国旅游局、新加坡旅游局、西雅图旅游局、雅高集团、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国际集团、洲际酒店国际集团、新加坡航空公司、BBC、乐天免税国际集团、法航、荷航、南非航空公司、恒丰银行、瑞士帕玛强尼手表、法国爱马仕和索尼(爱立信)移动等。
由此可见,“中华”(China),既是两岸四地的共识,也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组织、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的认同。
3.协调两岸四地旅游统计框架的构想
目前两岸四地的旅游统计口径只能表述四个地区各自的出入境旅游数量与规模,不能体现两岸四地出入境旅游的总量与规模,也不能明确区分两岸四地之间的相互旅游与两岸四地与外国之间旅游的区别。四地需要在旅游统计上协调、沟通与衔接。笔者在7年前提出大陆首先调整入出境旅游统计框架,内容如下(《旅游忧思录》下卷《市场篇》第12-21页)。
1、国际旅游市
外国人到中国(大陆)旅游、中国(大陆)居民到外国旅游,称为“国际旅游”;外国人到中国(大陆)旅游称为“国际入境旅游”;外国游客称为“国际入境旅游者”/“国际入境游客”、“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国际入境客源市场”;大陆居民到外国旅游称为“出国旅游”,游客称为“出国旅游者”/“出国游客”、“出国旅游市场”/“出国客源市场”;中国(大陆)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收入称为“国际旅游收入”,中国大陆居民到外国旅游的花费称为“国际旅游支出”。
2.中华旅游市场
把两岸四地居民之间的旅游统称为“中华旅游”,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同胞来大陆旅游称为“华人入境旅游”(不包括已加入外国籍的华人,他们是国际游客),细分为香港市场、澳门市场、台湾市场与华侨市场,其旅游收入称为“华人入境旅游收入”,不称为“国际旅游收入”;大陆居民去港/澳/台旅游统称为“赴港/澳/台旅游”,细分为赴港旅游市场、赴澳旅游市场与赴台旅游市场,其旅游支出称为“赴港澳台出境旅游支出”,但不称为“国际旅游支出”。
这种做法符合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的主张:“为了避免理解错误,建议把 ‘入境’、‘出境’、‘国内’、‘境内’、‘国民’及‘国内旅游’留给这个国家的旅游用。在其他地方,应对这个词的含义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地理或行政的含义(如:‘入省旅游’、‘欧盟境内旅游’等)”。把这一点运用到我国,把两岸四地居民之间的旅游用“中华境内旅游”来表述更为恰当、确切。
3.国内(大陆)旅游市场
大陆居民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旅游,称为“国内游客”/“国内旅游”/“国内旅游市场”。
两岸四地、一国两制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特点。一国之内两岸四地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一大特点,是世界上没有先例的独创。因此,旅游统计框架也应有自己的特点。
协调两岸四地旅游统计框架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大陆地区首先调整旅游统计框架;第二步,两岸四地旅游主管部门或旅游行业组织开展双边、多边协商,共同就四地旅游统计问题进行研讨,逐步达成共识,在条件成熟时构建包括四地在内的“中华(旅游共同体)旅游统计体系”,大致框架如下:
一、中华国际入境旅游市场
1、大陆地区国际入境游客
2、香港地区国际入境游客
3、澳门地区国际入境游客
4、台湾地区国际入境游客
5、合计:中华国际入境游客
2014年大陆接待外国游客2636.08万人次,香港接待1000.8万人次,澳门接待289.3万人次。台湾接待468.7万人次,两岸四地共接待外国游客4394.9万人次。位于法国(8370万人次)、美国(7476万人次)、西班牙(6499万人次)、意大利(4858万人次)之后居世界第5位(见《中华旅游共同体纵横谈(之一)中华旅游市场有多大》)。
在统计四地国际入境旅游人数的同时,也应统计四地的国际旅游收入。
二、中华出国旅游市场
1、大陆地区出国游客
2、香港地区出国游客
3、澳门地区出国游客
4、台湾地区出国游客
5、合计:中华出国游客
2014年大陆人出国513.8万人次,香港人出国587.6万人次,澳门人出国168.2万人次。台湾人出国606.7万人次,两岸四地共出国3145.9万人次。位于德国(约7500万人次)、美国(6000多万人次)、英国(约6000万人次)、俄罗斯(约4500万人次)、加拿大(约3200万人次)之后,居世界第5位。
在统计四地出国旅游人数的同时,也应统计四地的出国旅游支出。
三、中华国内游市场
1、大陆地区境内游客
2、香港地区境内休闲
3、澳门地区境内休闲
4、台湾地区境内游客
5、合计:中华国内游客
2014年,大陆境内旅游36.11亿人次,台湾境内1.56亿人次,两岸境内旅游共计37.67亿人次。香港人、澳门人在其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属在惯常环境中的休闲,不属于“旅游”之列。
在笔者心目中,构建中华旅游共同体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这个“梦”尚待时日,但是可以期待的。
【首发《东城评论》】
《构建中华旅游共同体统计体系》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news/29993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