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09 18:03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瞬,我飘然成仙,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歌,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
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
舍弃了轮回,
只为,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己失去旧日的光泽。
一首情诗,在人云亦云的世界里被迅速发酵蔓延开来。 人们沉醉于字里行间溢出的真情和那一份宿命轮回的无可奈何。人们开始大肆传播,就好像那一位“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的人就是自己。罢却所有的行云流水一般的情愫,这首情诗也让一个人得来了人们隔世的热崇。
世人对他最热烈的情感如今也多半要寄托于那些是他或不是他所书写的诗篇。就像这一首《那一天》,流传甚广,其实却并不是他的字句。而人们似乎很愿意相信,那充满情感的一言一语就是这位传奇人物所留给后世的篇章。
公元1695年,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金霞笼映着布达拉宫,而这一束奇特的光芒点亮了世人的万千慈悲之心。这一束光,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位传奇一生,充满悲悯之心的伟大诗人。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城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是仓央嘉措包含苦心的宣泄,是淡淡无奈对权臣迫已的声声控诉,也是向往自由,对做一个平普凡人的憧憬。
仓央嘉措颠沛的一生,是从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开始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门隅达旺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邬坚岭一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仓央嘉措的本籍是门巴族。仓央嘉措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自幼随母亲劳动。但是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在刚刚重建竣工的布达拉宫里,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由达赖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桑杰嘉措。桑杰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达赖的遗物,即证明是达赖转生。仓央嘉措就这样,成为了六世达赖喇嘛。
公元1698年,仓央嘉措从布达拉宫迁至哲蚌寺。在那里学习经义、诗文,仓央嘉措的智慧通达且刻苦精研,他一心不负活佛转世这一机缘,西藏数位高僧大德也对其以神秘的培养方式,给予仓央嘉措灌顶、观修、经教……等加持和传授。青灯古佛、苦读静修,仓央嘉措就这样用心着。
虽然仓央嘉措已成为六世达赖喇嘛,但教政都已牢牢控制在擅弄权术的权臣手中长达十多年。新生的权臣拉藏汗更加阴险毒辣,仓央嘉措沦为傀儡,夹在权利斗争的风口浪尖无所适从。
常日里他几乎是被软禁着的,也只有到了夜晚他才能拥有属于他自己的自由。他换上俗衣,偷偷来到拉萨的街巷里,与人家对饮,与他乡别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与藏族少女玛吉阿米邂逅于美丽的凡尘,双双坠入了爱河。
“
为爱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选择逃亡,小喇嘛可以选择还俗,好像每个人都有的选,而只有他,作为达赖佛教第一人,无处躲,无处选,也无处逃。然而他的爱又是那般的疯狂、那般的痴迷、那般的痛苦和迷茫。他当然清楚自己是何等身份,他渴望爱却又不能爱,他不能爱却已经爱了,这种极端的矛盾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于是他将这一切化为诗篇,惹人泪下。
“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
仓央嘉措的爱终究还是逃不过佛法肆律的训诫。他来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五世班禅劝他受比丘戒。然而仓央嘉措却拒绝了,甚至提出让五世班禅收回授予他的沙弥戒。
仓央嘉措最终被按清廷的旨意,押解京城。在途经青海湖时他便神秘失踪了。有一种传说他被谋杀了,还有一种传说说他逃走了,无论是死是逃,其实宿命都一样,一个叫仓央嘉措的六世达赖喇嘛从此不再生存于这个世界。一个新的传奇又开始了。仓央嘉措遁走青海湖后,成了一名自在洒脱的云游僧,仓央嘉措似乎一下子看破了红尘,他一路云游来到了五台山。在此隐居修炼了9年,又忽然下山,去了内蒙贺兰山北的阿拉善旗,在这里他结识了阿旺乌尔济一家,并收其为弟子。
1735年,仓央嘉措自筹资金资助阿旺乌尔济去日喀则随班禅学经,学成后,阿旺多尔济返回阿拉善旗,主持修建昭华寺,仓央嘉措主持了大法会。
1746年,仓央嘉措圆寂,肉身被放到昭华寺立塔供奉。1756年阿旺多尔济主持修建南寺,今广宗寺,将昭华寺搬至南寺,仓央嘉措肉身亦随之迁来。
1760年乾隆御赐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罗卜桑多尔济上报清廷理藩院,御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宗寺”匾额(藏语名噶旦丹吉林),从而取代阿大希迈德里庙的原名。自此,广宗寺便与仓央嘉措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境内,贺兰山西麓的一个山谷之中,距巴彦浩特镇东南23公里左右,该寺有6个属庙,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庙。由二十余座建筑群组成。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黄楼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遗体宝塔的大殿称为“黄楼寺”。
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其前部为81间,后部为49间,全部用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极为富丽。据说,在这座殿内,除西藏达赖六世遗体而外,还保存着飞天人像化石、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宝剑等珍贵历史文物。
广宗寺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尔扎布台吉之子阿旺多尔济遵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建。寺内共有大小庙宇15座,共2 000多间。庙与庙之间则配以吉萨(仓库)僧房。伙房内安有1吨多重的青铜铸锅,可容纳4吨多水。庙建成后,从超格图呼热庙(昭化寺)请来六世达赖遗体供奉在庙里,尊为该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顶格根。
南寺作为全旗最大的寺院,也作为信众向往、信仰的地方,聚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品,也聚集了精通佛教显密二宗教规的高僧大德。当然也聚集了无法估算其价值的以金银珠宝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比如在「文革」中丢失的三寸高的纯金无量寿佛像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用五百两白银制作的大悲观音的立体坛城。一九四九年前葛根和庙仓还拥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产和属民。
贺兰山下,广宗寺前,阳光甚好,来时不是初一十五,也非佛家盛会之日,前来的香客并不多,山风从谷中吹来,只听得飒飒的林动叶摇,着实安静的很。
刻满经文的转经筒静待有缘人,转动一圈便是咏诵经文一遍。到过许多的藏传佛教寺庙,这里的转经筒相对特别,与普遍的金铜质地不同,全木质的转经筒在旋转的时候发出木质结构特有吱哑声响,也是十分悦耳的。
转而乘车向寺院身后的森林公园,高高巍峨的贺兰山就近在咫尺,蜿蜒陡峭的山路每走一段都向上升起了许多。直至一眼望到远处那片腾格里沙漠。
海拔逐渐升高,与天空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近到好像一伸手就能触碰到云彩,近到好像一抬脚就能踏入云霄。
贺兰山原始森林花香芬芳,山壁陡峭,气势雄伟。这里有香獐、马鹿、麝、黑鹳、蓝妈鸡等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山鸡、青羊、岩羊、黄羊、狐狸等百余种野生动物,时常成群出没于林间溪头,追逐戏嬉,全然是一座天然动物园。如果乌云暴风袭来,天昏地暗,声震如雷,鸟兽全无,使人胆战心寒……登上极峰,如走云天、宛履霞雾、情趣别具,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沙漠的浩翰,戈壁的宽广。
回程的路上偶然透过车窗看到远处山谷中建有另一座宏伟的寺庙。先前听闻贺兰山中有两座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一座便是广宗寺,也成南寺,而另一座叫福音(因)寺,俗称北寺。北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 原名“准黑德”,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嘉庆十一年(1806),阿拉善第五代王玛哈巴拉以工程告竣上报于理藩院,嘉庆皇帝赐名“福音寺”,从此,便函以“福音寺”之名著称于世;寺周围丘陵起伏,山泉回绕,松柏长青,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景色迷人。畅游其中,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同治八年,北寺首次遭毁。光绪三年(1877)由于道布曾呼图克图的努力,部分殿堂始获修复。1932年,阿拉善第十代王达理扎雅又捐资修缮了朝克沁多根(大经堂),使这座拥有99间三层楼宇的殿堂比以前更加宏伟壮丽。
我来不及一探究竟,也许这就是那座北寺吧。
长河之中的人们所愿意铭记的,多半是那些被时光里的工匠所粉饰出的欣欣向荣,而不曾愿意知晓,那些刻在历史上的人,有着怎样的颠沛流离。一生跌宕,历经万千事,虽然仓央嘉措的结局至今还是一个谜,但走在这半山寺宇石阶上,轻轻触碰着吹过千年而来的风的我也愿做一个长河中的人,愿他曾经所经历的因,终得一个好的果。
《贺兰山下,仓央嘉措的一世情缘。》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58491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