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22 08:5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
因为诗人戴望舒一首优美的《雨巷》,油纸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装扮着许多年轻人美丽的梦。
四川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的制作历史非常久远。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制最佳。
随着钢架伞,布伞,尼龙伞的普及,实用性和方便性逐渐取代了油纸伞。而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从兴盛时期的十百余家,到现今仅剩下六福伞一家。泸州的桐油纸伞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
清明节的一天,我来到六福油纸伞厂的老街上。左边是销售门市,右边一进门,便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落。木质穿斗结构,天井中种树栽花,这是四川古民居的一大特点。四合院周围的房间,堆砌着各种制伞的材料,石膏印料。而真正的制伞厂房,在四合院后的一处自留地上。面积五六百平米,砖瓦结构。屋檐上系了很多绳子,用来挂晒已经完成的油纸伞。
毕六福谈到,“做这一行真的很累很辛苦。起早摸黑,有时还得靠天吃饭。但是,无论再多困难,我都想把桐油纸伞的手艺传承和发扬下去”。依靠纯属的手艺与诚信经营,毕家做伞已经连续传延了整整六代。从小跟着父母学习制伞,时间长了,所有的工序都已经了如指掌。毕六福,也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从明末清初的萌芽,桐油纸伞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一路风雨。在现代技术追求效率和利益的今天,手工技艺正面临严酷的生存挑战。时代的潮流虽不可挽回,但是作为摄影人的我们,可以多做一些记录和研究的工作,让更多人知道和关注它。这样也许会给它一些生存的土壤。希望更多的摄影人能关注非遗,记录非遗。在弥补手工生产的成本高,产能低的同时,努力增加其文化附加值,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从明末清初的萌芽,桐油纸伞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一路风雨。在现代技术追求效率和利益的今天,手工技艺正面临严酷的生存挑战。泸州,分水,六福,作为中国手工桐油纸伞最后的代表,已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一种文化,更是一份对古老手艺的执着与坚守。
《难忘泸州的那把桐油纸伞》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24928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