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旅游频道 > 周边游 >

旧时行旅,逛颐和园的三段论?|?胡成专栏

[摘要]“记不清是哪一天,大概总在今年三月的时候。友人送我一张颐和园的免费游券,还有一张黄绸的佩章,上书‘北京大学教授’的字样。于是,为了俭省一两块钱,乘着游的浓兴,便在第二天拂晓的时候,独自雇一辆洋车,由燕京大学的东门出发,向西而去。马路上,游...

  

  

  “记不清是哪一天,大概总在今年三月的时候。友人送我一张颐和园的免费游券,还有一张黄绸的佩章,上书‘北京大学教授’的字样。于是,为了俭省一两块钱,乘着游的浓兴,便在第二天拂晓的时候,独自雇一辆洋车,由燕京大学的东门出发,向西而去。马路上,游人特别多。住惯都市的我,久不曾看见春,这一天该算是春神接纳了我的爱吧?和煦的阳光亲着我的头颅,软软的和风挨着我的脸,还有路边的垂柳迎着我舞蹈,就是死色的田畴,也在抽着碧青的细芽了。可爱,我真好像到了乐土。”

  

  上海北新书局的《青年界》杂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七卷第二期,陈灵谷先生的《颐和园游记》,如此风雅起首。

  要写颐和园的旅行,可以想象许多读者可能会嗤之以鼻,如此熟悉,熟悉如街角花园的去处,还有如何可写之处?

  最初我也如此以为,直到我发现无论那些民国文字还是影像,我其实如此熟悉的无非仅有一些地名而已,至于其他,物是人非的震撼反而更加强烈。

  就像,有一天你乍见自己孩子时的模样。

  

  

  颐和园老照片

  颐和园,初为乾隆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纵火。

  其后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84年~1895年),为慈禧太后将来莫须有的还政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清漪园,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民国三年(1914年),颐和园对外售票开放。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逊帝溥仪出宫,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

  1949年以后,颐和园一度被中共中央党校圈占,多位政要以及毛泽东故交——如柳亚子等——均曾居住于听鹂馆等处。

  至1953年,颐和园再度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慈禧太后颐和园赏雪

  民国至今,大多数时间,普通百姓是要花钱买票才能进颐和园参观的。

  所以细究起来,陈先生多少算是逃票入园——北京基督教教会大学燕京大学的教授冒充北京大学教授。

  不过,中国文人为着风雅,向来不拘小节。更何况,“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还是总裁钦定的新生活运动项目。

  

  林语堂

  “逛颐和园的三段论”,是林语堂创办的著名文学期刊《论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二十九期中一篇署名“川耗子”的游记标题:

  “尝闻某教授之言曰:著论须合乎‘逻辑’。夫逻辑者,三段论法也。三段论法者,乃绪论、本论、结论是也。兹本此意,而草斯篇,庶合乎‘逻辑’之旨焉?”

  文学杂志的游记,难免是先生们的笔墨游戏

  不过这样的三段论,倒是也符合我写颐和园的结构。我的绪论,是先生们前去颐和园的路上:

  “方汽车之出城也,秋毫无犯。经总理奉安之道,柳荫迹天,四野坦坦。一时乐声铿锵,风姐来拥,跳舞开幕(川耗子自注:路坏车劣,行动颠簸如跳舞也),乐不可‘知’矣——过黄庄、海甸焉:远之在望者,西山一带也;近逼眼帘者,万寿山与兵营也。经燕大,车凡五折,遂抵目的地焉。”

  不知道几十年后读者阅读至此时,可否恰巧正堵在海淀黄庄?

  能否想象北四环的柳荫迹天,四野坦坦?

  

  

  

  赫达·莫理循拍摄的颐和园照片

  第二段,本论,是进得颐和园以后。

  我只能说,读遍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颐和园的民国游记,没有能打动我的关于景色描写的文字。但是,却有许多照片,我想不仅是我目睹时会感觉震撼。

  如今在北京,许多场合使用的关于老北京的影像,大多出自一位伟大的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理循( Hedda Morrison,1908~1991)。

  莫理循女士出生于斯图加特,在慕尼黑国立摄影学院学习摄影。

  在北京生活了13年后,1991年,莫理循女士在澳大利亚去世,根据遗嘱,她将在中国13年间拍摄的1万多张底片和6000幅照片全部捐赠给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透过镜头,能看到莫理循女士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她毫不吝惜她的胶片,不厌其烦地去拍摄所有其他同时代的摄影师不会去关注的每个细节,风景的、建筑的、人文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莫理循女士不感兴趣不加以记录的。

  而且,更不容易的是,莫理循女士微有跛足,这让那些登高俯拍的照片显得更加不易。

  她有许多颐和园的照片。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廓如亭、绣漪桥与玉带桥。

  那些照片里的景色,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陌生。

  为何如此美丽?为何如此安静?又为何空无一人?都是我们孩子时的模样,再也回不去的模样。

  

  

  

  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的玉带桥

  而最美丽的,阴差阳错的,却是更早去到颐和园的社会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所拍摄的玉带桥。

  一叶舟,一杆篙,正由昆明湖里过来,甘博先生连拍了船夫穿过玉带桥的过程。

  而当舟行至构图佳处时,天呐,这哪里是现实中的颐和园?这分明是理想中的极乐园。

  去颐和园旅行,大约是民国时代的北京人能在四九城内外得见的最美丽的风景。

  许多人去到那里,回来写下让他们一生难忘的风景。

  可是,在第三段的结论里,我以为谁写得最好呢?

  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大街智德前巷的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前身是民国六年(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生先与一众教授们创办的孔德学校,有一本印刷颇为雅致的《孔德校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第七十二期,刊载了一篇本校三年级的初小学生罗露丝的《游颐和园记》。

  我觉得没有比她写得更好的了,就是我们孩子时的模样,虽然她可能已经衰老而不在人世:

  “早上我还没有起,我哥哥就已起来了。看时候已不早,连忙叫我起来,我起来吃了饭,就到学校了。到校还没有开车,我便问先生,先生说:‘车还没有来到呢。’那时候赵德敬和舒广兰也已经来了。车来了,我们一齐上了车;车一面开,我们一面唱歌。不一会儿车已到了颐和园。

  “颐和园里面有铜牛,我和一位三乙的小朋友骑在牛上玩了一会儿,先生说要过十七孔桥,我们听了先跑去过桥,他们在后面一步一步地走,后来也过了桥。车来了,先生吹了哨,我们赶快排好队,先生叫我们上车,我们上了车,不一会车好像电一般的就开到学校来了。在下车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叫着,‘孔德万岁!’”

- END-

微信编辑:王守娟

好旅行,好生活

  7月刊,已上架

点击购买,15元/本

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纸刊

  

  


《旧时行旅,逛颐和园的三段论?|?胡成专栏》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zby/45577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好多人都不知道?上海周边自驾美景地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