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5 20:4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早在两年前到唐山迁西游玩的时候,小驴就听农家院包车的的司机师傅说起景忠山是何其灵验,推荐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恰巧本次京津冀旅游达人游唐山的第二站就安排在景忠山,着实是无憾了。
景忠山并非雄奇壮阔的名山大川,但有着其“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城故事。这里的故事皆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不像其他景区那样只为吸引游人而臆造传说。
据清代满文档案记载,顺治帝在景忠山问卜后决定立玄烨为太子。康熙帝为感念神德,故多次登临景忠山,并留下了御书墨宝及行游诗篇。山门内侧的“天下名山”便是康熙帝赠与景忠山的第一块匾额。
景忠山的灵验感应并无等级之分。上至皇孙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只要诚心向善都可受到灵神眷顾。四帅殿内就悬挂有民国十六年三屯营镇商民敬献的“有感斯应”匾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似乎说的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景忠山。景忠山虽然海拔不高仅有610米,但几乎连续的1872级台阶直达顶峰,也实在是不小的挑战。刚开始登山,就已然受到疲累的叨扰。此时便遇上了康熙帝的第二块匾“名山初步”。康熙帝友情提示:上山的路才刚刚开始哦!...(⊙o⊙)...
所谓茶棚,即是坐下来止步歇脚的地方,御佛寺就是景忠山三道茶棚中的第一道。这块光绪年间的“宗风祖志”匾,许是当时人们在此回望盛世的唏嘘吧!
御佛寺后的金殿通体为纯黄铜打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已故现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的“佛光普照”四字,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途中路遇一处小景致,颇有禅意。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漫漫登山览圣路,你可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抛开一切,缓缓前行,大口呼吸着空气中松树清新的气息。若是逢上一处诗,可停下仔细品读。“景忠远上日方阑,岩壑层层生早寒。岭腹冻云凝玉仗,山中瑞气接仙鸾。鸣钟涧里经声近,击鼓楼前树影残。缭绕旌旗萦石道,六龙行处万民欢。”康熙帝的《登景忠山》诗中的钟鸣经声、鼓乐民欢,皆以化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烟尘。
来到第二道茶棚真武殿,自殿前开始的山路一侧挂满了祈福许愿锁。平安锁、结缘锁、学业锁、事业锁、财运锁、姻缘锁、求子锁......锁住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殿后的木栈道是在山腰处纵览群山、极目远眺的绝佳之处,更是欣赏景忠山落日余晖的胜地。一边可俯瞰山下的三屯营镇,一边可望见山谷中的景忠山万松禅院。
山下的三屯营镇是明朝大将戚继光镇守辽东时的驻地。他曾在此以山言志,修葺庙宇。留下一首气势豪放的《景忠山景忠庙》:“冰霜谁识抱关情,三辅河流一洗兵。楼阁晴悬新气象,桑麻色起旧屯营。龙回地轴开戎幕,水合天门驻汉旌。天下奇才今不见,愿留方略佐金城。”说什么如今天底下没有才能出众的人了,好在自己写了本兵书,希望能够对后人有所帮助嘛。这样看来,戚继光也算是自恋的可以了。当然,也不排除他为了把书卖出去,想借此炒作上个头条。小驴又在以小女子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又是一大波台阶来袭。前方的“灵山秀色”匾依然是康熙帝的大作。上面就是千手千眼观音殿的第三道茶棚了。
绿树掩映下,一条万福路在眼前铺展开来,四周满是福气的味道。啥?福气是什么味儿的?那就来景忠山亲自闻闻呗!
走到钟亭和财神庙就能够望见不远处的朝仙门了,那里就是景忠山的顶峰。
一道风格古朴、砖石构造的南天门立于景忠之巅,在山顶处的狭小区域略显拥挤。
明嘉靖二年,蓟镇总兵马永在景忠山山顶主峰建碧霞宫,奉元君像。故碧霞元君成为景忠山镇山主神。而今,重修后的碧霞宫匾额竟是我大哏都宁河县人民敬奉,也难怪景忠山下天津牌照的车辆如此之多了。
身处碧霞元君祠虽已是到了山顶,但若此时转头下山,你便是错过了。真正的秘境往往在世人不易察觉之处。
景忠山的知止洞便是这样的所在。墨子曰:“知止,则日进无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为此不懈的努力。知止是大智慧,是通向成功的最初门径。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末清初的高僧别山禅师性在,就曾在这潮湿低矮的知止洞中静坐参禅长达九年,终修成正果。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后首次“出狩蓟东”,登临景忠山。性在禅师“由石室出谒,对诏称旨”,一举成名。因此成为清代被皇帝召入京城大内供养的第一位禅宗法师。
景忠山之上的庙宇最早始建于宋代。明朝初年因山中建有三忠祠,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忠君爱国的肱股之臣,取景仰忠义之意,将这里称之为景忠山。
驴子云:登临景忠山,阅明清故事。不论是戚继光的壮志豪言,还是性在禅师的明心见性,所感所得莫不是自景中而来,由景中而生。景忠山的“景忠”二字亦可为“景中”之解。
驴来驴去,哏都姑娘,历史系90后森女一枚。完全算不上“旅行达人”,也并非“典型性”历史爱好者。EEYORE驴子控,醉心于收集各种驴子玩偶。爱清新范儿,喜小众事物。
驴趣时光机微信公众号eeyoretime
《聆明清旧事 诗情妙语景中来》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zby/40739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