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频道 > 景区景点 >

黄河博物馆()

[摘要]黄河博物馆(Yellow River Museum)位于郑州紫荆山路4号。成立于1955年,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黄河博物馆占地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约29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

    黄河博物馆(Yellow River Museum)位于郑州紫荆山路4号。成立于1955年,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黄河博物馆占地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约29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200平方米。 

    馆舍介绍

    黄河博物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3000平方米。米黄色的主建筑陈列大厅属欧式建筑风格,建于1957年,是郑州市颇具时代特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附属广场上的黄河鲤鱼雕塑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陈列的主线,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模型、录像、触摸屏、数字化信息地图和幻影成像等,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在这里,观众既能了解黄河的自然概况、泥沙特点、洪水规律等等,同时还可以从展览中了解古代的治河方略以及历代治河名家的事迹。1949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流域内人民在上中下游综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确保了黄河五十年岁岁安澜。

    四十多年来,黄河博物馆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共接待了数百万中外观众,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国内外政要和著名科学家、社会知名人士。黄河博物馆已成为弘扬黄河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场所。被海内外观众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

    历史沿革

    黄河博物馆于1955年建馆,是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博物馆。建馆四十多年来,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被称为“黄河巨龙的缩影”。该馆陈列面积1200平方米,它通过图片、录像、图表、工程模型、实物标本等向观众展示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黄河文化,以及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远景规划等。为人们了解黄河的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1996年,被郑州市委宣传部首批命名为"郑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黄委会命名为"黄河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基地"。

    黄河博物馆的前身是1954年冬成立的"治黄展览会";1957年,改名为"治黄陈列馆";1972年,又更名为"黄河展览馆";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藏品的日渐丰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6年,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建馆以来,黄河博物馆接待了数百万中外观众,其中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钱学森等国内外政要、著名科学家和国际友人,成为弘扬黄河优秀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黄河博物馆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

    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陈列的主线。由“伟大的黄河”、“黄河历史灾害”、“人民治黄成就”、“黄河在前进”四部分,依次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犹如徜徉漫步于“九折十八弯”的黄河之上,一览黄河历史春秋。

    “伟大的黄河”展示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使我们炎黄子孙产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黄河历史灾害”展示了黄河洪水暴戾无常、肆虐为害的一面,使人们对黄河洪水的危害铭记在心。

    “人民治黄成就”展示了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造福人类以及流域内人民,经过综合整治,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确保了黄河五十年岁岁安澜的丰功伟绩。通过黄河在旧社会危害人民、在新社会造福人民的对比,使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

    “黄河在前进”展示了中国对黄河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远景规划等。描绘一幅使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的美好蓝图。

    黄河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书画、音像图片四大类,共10000余件(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贵。

    宋金时期黄河堤防界碑―峰堠碑,出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东北黄河故堤上,是中国目前仅见的古代黄河堤防按行政区划分段修筑,分段管理的界碑实物见证,是研究古代黄河堤防建设与养护管理的重要资料。

    清代《中原黄河工程图》(卷)。全图展现了黄河西起华山,东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况,并用工整娟秀的楷书标注两岸主要府州、县治所在,详细记载了河防大堤和埽坝工程。此图方向与现今地图完全相反,为左东右西,上南下北。整幅长卷布局有序、简繁得当、用笔干练。绘制时间在黄河铜瓦厢改道(1855年)后不久,是一件融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一体的珍贵藏品。

    清代河道总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徵亲笔撰写的《郑工合龙处》碑,它是证明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唯一实物,并与“是年河决南泛,夺流由贾鲁河入淮,十五州县受灾,灾民180万人”的史料相印证,是研究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   黄河博物馆还收藏有清·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砖、水旱灾害和现代治黄等方面的图片资料、工程坝址岩芯、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标本(414.5米)、黄河流域彩陶器、古生物化石以及吴作人、范曾、欧阳中石、朱乃正、刘大为等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2010年,黄河博物馆原址和郑州地铁紫荆山站施工区域冲突。年初,地铁公司针对黄河博物馆的拆迁问题曾提出了三套方案:

    一是建设时拆除,工程完工后恢复重建;

    二是建设时不拆,建设中对建筑主体进行保护性施工;

    三是利用周围区域,进行建筑主体平移。

    国家文物局对方案已进行了批复,准备采取第三种方案,具体方案由文物部门实施。

    2011年3月2日,郑州地铁公司宣布:位于紫荆山公园西端的黄河博物馆要为郑州地铁建设“让道”。

    黄河博物馆的拆迁将采取主楼平移、附属用房保护性拆除的方法进行。现在的黄河博物馆的主楼向东平移100多米,附属建筑物予以拆除,砖瓦、木料保留,待地铁施工完成后再恢复建筑原貌。

    2012年5月21日,施工人员在对位于郑州市紫荆山的黄河博物馆主楼进行整体平移工作。黄河博物馆将整体平移101.7米。

    郑州市为黄河博物馆在郑州北区置换了一块40亩的土地建设新馆。新馆位于花园路和迎宾路交叉口,距离黄河不过3000米。目前新馆已基本完工,室内装修、绿化都已经完成,正等待验收。

    新的黄河博物馆将具备河流自然博物馆、水利科技博物馆、人文历史博物馆等诸多功能。展厅将更具现代化,计划用大量的“动态”情景展示黄河的形成、洪水、堤防决口、调水调沙等,充分反映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为了配合地铁施工,旧的黄河博物馆的藏品已搬走,目前在黄委会专门的库房中妥善保管。黄河博物馆年内会搬到新址办公,届时新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黄河博物馆()》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jqjd/28227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登封中灵山()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