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1 15:33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茶韵勳然 | 小暑茶会及与昆明茶人交流会
文 / 老黑 图 / 疯糖 | 小石榴
茶韵勳然茶学会时不时的举行游学和交流活动,从版纳、临沧的茶山,到上海、宁波的茶界,都曾留下我们的足迹。最近,我们前往昆明,与不同流派的专家、老师,又做了一次交流;适逢小暑节气,我们的节气主题茶会继续进行。所以,此次昆明的游学、交流活动,实际上是两场不同的茶会。
如你所知,节气主题茶会是我们的惯例。此次小暑茶会,就在昆明安宁石江书院进行。
石江书院原为明清老宅,十余年前经修整后辟为书院;这里是学习国学,琴棋书画和文化交流的道场。坐在百年老宅里,喝一杯清茶,吃一餐素食,听古乐悠悠,看竹影婆娑,读国学经典;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光,穿越千年和古人对话……
此番小暑茶会,所有流程一如既往;签到的时候增加了“净手”的环节。而茶客都是“茶界”外的好茶之人。在石江书院那么清静美好的地方,我们把往日“头三道茶止语”的规则,改成了“全程止语”,茶席上,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静心喝茶,没有言语。
两泡茶结束之后,才有所交流。除了个人的感受之外,聊得最多的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一说茶文化,就言必称日本茶道、台湾茶艺的今天,如何传承“六人席”茶术;是否能有所改变和突破?
茶韵勳然茶学会的会长普文说,为了普及这套茶术,增强传播力度,我们也在培训;但说到传承,得从亲传弟子开始;通过拜师、学习,出师了再去传承和发扬。至于改变和突破,“只要是合理的,我希望有人能超越我们,做出改变;遗憾的是至今没有这样的人。”
最精彩和收获最大的,其实是第二天晚上在品院进行的茶术交流会。三口为品,茶道、花道和香道在此汇集;就像“品院”的名字:
品,代表品各种从中国文化中散发出来的底蕴;院即院子,象征着再此可以尽情地品茶、品院里花开花落、品四角屋檐勾勒出的方形天空中云卷云舒、甚至品人生漫漫征途。
这次的茶客和小暑时候略有不同,来的都是在茶界颇有名望或者习茶、教茶十几二十年的资深茶人。止语阶段一过,便踊跃交流起来,各种观点,时而平和,时而激烈。从茶器的摆放、分茶、奉茶的顺序,到茶夹的使用、茶巾的选择,都给我们茶韵勳然茶学会一直倡导和传播的“六人席”茶术,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有的茶客就提出,用同一个茶夹,夹品杯,从卫生的角度来说,不可取。这是很好的建议,我们已经在着手改善了。有的茶客则说,古人以左为尊,茶席上,就得注意坐次,分茶、奉茶,得有尊卑。这一点,我们的看法是,生活和工作中,有上下级之分;上了茶席,就众生平等,没有尊卑。
茶客不同,感受有异。小暑茶会的茶客,关注的是茶汤、口感之类内在的东西;交流会上的专业茶人,则由外而内,从器具的选择到摆放,乃至供杯的出现和温壶、烫杯多用的水,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茶客就说,这套“六人席”茶术,源自古代,乃“古法茶席”;那时候的人们,可没有“公道杯”一说。会长普文说,这就是发展变化的结果,衣食住行任何一方面,我们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代。到今天,我还希望能有人突破和改变这套茶术体系。
茶席上,我们的茶主是全程止语的,而茶客的问题层出不穷;这可忙坏了会长普文。有的茶客就提出来,我们所使用的橙色、深色茶巾,与茶席不搭,更重要的是,看起来不干净,应该改用纯白色。回到大理后,我们根据茶客的建议,适时调整,试用了纯白茶巾。
结果证明,这并不可取。纯白的毛巾一擦茶壶,就留下了茶渍,看上去愈加不卫生。如果用于茶文化展演,勉强可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行不通,用一次,茶巾就废了。
有茶客注意到,在茶会开始的时候,茶主温壶、汤杯,用水量大,到六七道茶的时候,淋壶,也需要较多的水。于是有了疑问,“既然六人席茶术源自寺庙,那出家人应该倡导节俭,你们怎么如此的浪费水?”
这个问题是茶辅在后来的总结会中告诉我们的;会长普文在现场没有留意到,也就没有解答。他告诉我们,如果在现场,他会这么回答:大千世界,花鸟鱼虫,都有生命,自然中的万物,都需要水。按照世俗的观点,为人所用,才叫不浪费,于是,把水在水箱里存起来。但庙里的出家人,慈悲为怀,让水回归自然,滋养万物,那才是不浪费。
随着交流的展开和深入,聊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有的茶客就明显感受到,此次茶会上所喝的茶,口感与过去不一样;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不一样的感觉?在茶道、茶艺大行其道的今天,茶韵勳然冒出一个“茶术”,那日本茶道、台湾茶艺这些外来的茶文化和中国传统茶文化有什么区别?
问题很大,时间有限,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我们的理解是,无论茶道还是茶艺,更多的是向外的,可视的,追求茶器的精致、茶席的精美;问题是,离开形和器,茶还剩下什么?而我们一直倡导的茶术,是内在的,不可视,条件许可的时候,当然也希望器的精和形的美,但不是主要的。
我们的茶术,在规范的动作和严谨的流程背后,是茶主的静和定,尽可能的把茶主的内在情绪,体现在茶汤和口感上,而非外在的器和形。
在激烈的交流和碰撞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味的效仿日本茶道或台湾茶艺,并非好事,应该追寻老祖先的脚印,让茶回归日常饮品的地位;崇洋媚外或一致对外都不可取,不管什么流派,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共同普及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
感谢石江书院和品院提供场地;感谢昆明茶人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六人席茶术交流会,你们以十几二十年的习茶和教茶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批评和建议,我们正在按照交流中提到的实际问题,尝试着整改、完善;期待你们莅临茶韵勳然茶学会大理总部,继续探讨、交流。
图文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关于老黑:
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今日头条、搜狐、企鹅(原腾讯)、一点资讯、凤凰、网易、微信等媒体公众平台达人。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会员,独立摄影师,#大理·老黑影像机构# 创始人、负责人。喜欢饮酒、作乐,游走、拍照,读书、写字、吃茶、吼歌。自由撰稿和照相之人,现居大理。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laoheikezhan 公众号:老黑影像志(laohei-kezhan)
【 老黑影像志】
一个人的传媒机构 | 关于美好生活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微信关注:茶韵勳然茶学会(CYXRchaxuehui)
《大理生活 | 当普洱茶遇上二十四节气》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53755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