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04 11:5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我把青岛当做是我的第二故乡,并非因为去过很多次,而是因为去一次就能不小心待上半年。
青岛的好山好水滋养出不少好画家,加之20世纪30年代,因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山东大学)的成立,一大批文人迁来青岛寓居,使得青岛的文艺氛围颇具民国风韵。于是,文艺的人都爱往青岛跑,即使不文艺的人到这里被熏陶过几日,多少也会被沾染上一些文艺气息。青岛的文艺又与台湾、厦门的不同,台湾更加小清新,厦门则夹杂了些许小资,而青岛是纯净的文艺——有郁达夫的青岛游记为证:“我今年一个夏天就整整被这些活春宫冲坏了的;日里上海滨去看看裸体,晚上在露台听听淫辞,结果就一个字也没有写,一册书也没有读……”
不好意思,放错了,应该是这段:“胡适对梁实秋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
好像也不对,算了,我不证了。
“以女人来比青岛,她像是一个大家的闺秀;以人种来说青岛,她像是一个在情热之中隐藏着身份的南欧美妇人。”——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1934年)
我不得不同意郁达夫先生对青岛的“抱怨”。来到这里,真的是什么都写不出来,因为双手都被各种海鲜占据,无法腾出一只来写字或者敲键盘。只是当年郁先生来青岛时,还没有亚朵,没有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庆幸的是,我住在奥帆中心附近的亚朵酒店,这里有大把好书可以随时阅读。书是酒足海鲜饱后最好的消食药。我还把书随身携带,逛到情人坝累了,找间咖啡馆坐下来,伴着天然的海浪声肆意阅读;溜到黄县路乏了,觅间茶馆坐下来,伴着海风吹拂老槐树的声音纵情阅读;外面下雨,不想出门时,可以窝在“竹居”里看书;懒病发作之时,连自己的“宿归”都不想出,就干脆瘫在大床上看书。
亚朵酒店里的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一层大厅的24小时图书馆叫做“竹居”,出自苏轼的“不可居无竹”;客房被称为“宿归”,取自寒山诗“宿归沙岸湄”;餐厅叫做“相招”,出自“有酒相招饮”;洗衣房叫“出尘”,取自“谁知出尘浴”;会议室叫“共语”,出处是“谁能共依语”。
细想,这五句诗似乎已经涵盖了生活的全部。我梦想中的完美生活无非是有个雅致之地可作栖居之所,有书可读,呼朋唤友,把酒言欢,偶尔洗洗沾染一身的俗世之尘。没想到一不小心都实现了。
碰上天气欠佳,心情却甚佳时,和酒店里的工作人员聊了聊,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当美妙的名字。初来之时,把我从酒店大堂一路领至“宿归”的值班经理名唤“木槿”,用自己喜欢的花给自己取了个“花名”;而酒店的总经理叫做“聆泉”,因是济南人,最引以为傲的便是趵突泉。他们简直文艺到了牙齿。
“青岛这大片的绿,绿得那样浓酽,而青岛所有屋顶都是红色的,极目望处,宛如碧波中荡漾着千万朵红玫瑰花,这红玫瑰反转来又衬托出绿色更加鲜明悦目了。”——刘白羽《翡翠城》(1937年)
来青岛,必须把肚子带全,才能将一个青岛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样最过瘾的事——吃蛤蜊、哈啤酒、洗海澡——体验全面。
完全无法想象一个海鲜过敏的人要怎样体会青岛的美好,毕竟少了吃这项重要的享受,旅行总是不完整的。还好我有一个对海鲜极度饥渴的胃,以至于我怀疑自己生错了地方,吃海鲜完全可以当饭的我偏偏生长在一个内陆城市,这是得有多憋屈。
吃新鲜的海鲜,清蒸、白灼、水煮这一类保持海味原本鲜美与肉质弹性的做法自然是首选,将海鲜爆炒、油煎、烧烤,未免有点暴殄天物。但是,如果只吃一种做法,不也是对青岛人民的创造力暴殄天物么。于是,顿顿换着样来,怎么吃都没够。
但是我所在酒店的自助早餐破坏了我一整天的饕餮大计,早餐居然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面食甜点、咖啡牛奶一应俱全,偏偏我这个人就好吃鱼和鸭翅,啊不对,是见不得浪费,只好每样都装了一些下肚。吃完才想到,这么个吃法,中午和晚上的海鲜该怎么办呢?何以解忧,唯有暴走。幸好,青岛是个有历史的地方,最不用发愁的就是去哪里走走。
“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老舍《五月的青岛》(1937年)
来青岛,肚子不仅担负着吃的要务,还有喝。
我不好茶,不过那是在喝过第一口浮山山泉泡的崂山绿茶之前。
浮山面积不大,却是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峰。于浮山山顶可远眺黄海,俯瞰青岛全景。这里距离石老人海水浴场不过三五公里。从东北面爬山,可以打到山泉。山上遍布绿植,高的是黑松、刺槐,矮的有沙棘、酸枣和杜鹃。打山泉的路上一点不会寂寞。
我酷爱在傍晚时分去打山泉。趁天光还在时,带着小桶,一路欢蹦乱跳沾花惹草地爬到浮山顶,亲手将清冽的山泉水舀入桶中。在山顶吹吹海风,欣赏一番青岛从日光西斜到华灯初上的模样,再打着手电不疾不徐地下山。回到住所,沐浴更衣。将打回的山泉水煮沸,倒入杯中,静待温度适宜,泡之。从爬浮山至喝到第一口清茶,一切都亲手操办,这一场与茶有关的仪式才算完美。
初进亚朵酒店,在大厅办理入住手续时,就已有人将新茶奉上。那一口茶,品的是周到与放松。入住后,房间内茶具齐备,像是为了满足我进行自创的茶仪式。卖过力气喝到的茶,品到的才是清雅与幽香。
来青岛,总是免不了一时清醒一时微醺。
平日里不喝酒的我,面对满大街人手一袋啤酒的阵势,也不禁对啤酒犯起馋来。我的一个定居在北京的老外朋友,从青岛出差回来后,跟我抱怨青岛啤酒淡得像白开水。国际友谊的小船不好说翻就翻,我就没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不懂青岛,更不懂青岛啤酒。好吧,真正的原因是我也不怎么懂青岛啤酒,因为我压根就不懂酒。我只知道一厂的青啤鲜爽,崂啤清凉,原浆醇厚。细细咂摸滋味,才能忘记我这个不识酒之人所厌恶的酒苦与酒辣。
“青岛的马路是有名的,并了肩走走‘边道’,林丛山畔听听夜莺,也极恬适舒服。”——吴伯箫《岛上的季节》(1934年)
一直不能理解一件事,何必把酒店建造得太过舒适,将大把时间花在酒店里,岂不是让旅人没有了出去探索陌生城市的动力?尤其是那些按照统一标准建造的连锁酒店,若是去到不同城市都住同一品牌的酒店,在酒店里恐怕都想不起自己身在哪个城市。可是在亚朵,却发现了许多有关青岛的摄影作品。“宿归”、“相招”和走廊中,到处都可以停下来,欣赏照片中不同季节、不同角度、不同光影里的青岛美。摄影作品的下方还有二维码,扫一下竟还有照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读。
最近没有好天气,老天不是暴雨连连就是阴沉着脸。但在亚朵,却也被青岛氛围狠狠熏陶了一番,竟是没有了往常天气不好扫了旅行的兴时,无处安放的暴脾气。本就喜欢扫街的我,发觉留在酒店里边欣赏摄影作品,边回想自己去过的拍摄地也是一种乐趣,还因此发现了几处尚没去过的地方。
据说黄岛路在青岛的历史变迁中还保留着原本的面貌,在那里甚至可以见到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模样。黄岛路中段的石阶路在岛城独一无二,用青石板铺成的台阶每一级都既矮且宽,高度只有4厘米左右,长度呢,按照大多数人的步伐,一步迈不上一个台阶,两步却又用不上。于是,幽默地青岛人给它起了个外号,叫“一步半”。在这里,任凭你多着急也走不快。
小鱼山周围,尤其是大学路附近,是岛城文化名人故居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文人都曾在国立青岛大学或附近的中学任教,所以寓所相互挨得较近。福山路有剧作家洪深和小说家沈从文的故居,福山支路有康有为的故居,平原路有蔡元培的,黄县路有小说家杨振声和老舍的故居,红岛路海洋大学内有闻一多的故居,鱼山路有梁实秋和著名学者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的故居,等等。
名人故居大都保存完好,另一些建筑就没那么幸运了。苏联十月革命后,不少俄国人逃到青岛,于是在金口一路上建了一座东正教堂,可惜在20世纪70年代这座教堂就已被拆除。当时一些俄国人无以为生,便以教小提琴、钢琴谋生,这是青岛也叫“琴岛”由来的其中一个版本。更广为人知的版本是那个渔哥、琴妹与鲨鱼怪的传说。
在黄县路、金口路、观象路、观海路、鱼山路一带老城区里,随便逛逛便能遇到写生的学生和画家们。看着他们挥笔于纸上时,不禁回想起自己学画的日子。在旅途中一时兴起,也会放下相机,画上几笔。只是我手太生了,不好意思拿出来展示,此处还是放一幅我的老师——史占文先生画的青岛老房子吧。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熏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蓬,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闻一多《青岛》(1930年)
青岛人把大海当作澡堂,还幽默地独创了“洗海澡”这个词。老青岛人讲究“三洗两晒”,先畅游一会儿,上岸晒日光浴;再下去游泳,然后上岸继续享受日光浴;离开海滩前,下海冲冲身上的沙子,最后用淡水冲洗干净。一天就这么灿烂而清爽地度过了。
曾被时尚界追捧的Facekini(脸基尼)也是富有创意的青岛人发明的。年近花甲的青岛大妈张式范在参考了潜水帽和滑雪帽的样子后,设计出下海时戴的面罩。面罩本是为了防晒以及防海蜇蜇伤用的,却一不小心成为路透社、法新社、美国《时代》周刊争相报道的宠儿,更成为时尚大片中模特们展示性感与神秘气质的脸基尼。
姑娘们每次去海边,为了凹造型,都会带几条或色彩艳丽或仙气飘飘的长裙。海风那么一吹,准能拍出美美的照片。但是,来青岛不用带太多衣服,因为你迟早会发现衣服在这里都是多余的。青岛人从来不扭捏,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岛城就兴起了穿着泳装,大大方方的在家与浴场之间往返的风俗。青岛人民的开放程度曾让许多外来的游客惊掉下巴。沙滩上,穿着比基尼才好晒出一身小麦色,才好给你一个互相抹防晒油的好借口——不论是增进感情还是借机艳遇。回到酒店洗完澡,发现亚朵的被褥、床单、枕套都是精梳长绒的“裸”棉,也就不想穿衣服了——不止裸睡,醒着的时候也喜欢裸瘫。我怀疑自己回家后会不会从此多了一个裸居的习性。
洗过海澡,头发总是涩涩的。海水虽凉爽,却易伤头发。我的习惯是酒店里的洗发水从来不用,护发素是出门必带的,有次偷懒没带,结果头发都梳不通了。惊喜地发现亚朵的洗漱用品竟然是阿芙的,刚好和我带的乳液同一品牌。酒店大堂和走廊也飘散着淡淡白茶香。
“从北平来,从上海来,从中国任何的一个都市中到青岛来,你会觉得有另一种的滋味。”——王统照《青岛素描》(1934年)
你看,写一个有很多文人来过的地方,就是有这么个大大的好处,我只需要摘几段名家笔下青岛的样子,就已经把青岛的迷人勾勒了出来。毕竟,无论之前已过了多少年,之后再经过多少年,青岛的迷人总是不会变的。
~~~~~~~~~~~~~~~~~~你有没有觉得这里需要一条昏割线~~~~~~~~~~~~~~~~~~~~~
旅行就要让自己深陷其中,不光眼里所见之景、耳中所听之音、口中所食之味、鼻中所嗅之气,就连枕边的书、pad里的电影、手机里的音乐,都应该和旅行的地方浑然一体,才可称得上全方位沉浸式的旅行呀。
那就来推荐一些有关青岛的好东西吧——
书:
《名人笔下的青岛》(刘宜庆编):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书中汇集了胡适、梁实秋、臧克家、郁达夫、沈从文、吴伯箫、洪深、王统照、老舍等等著名作家和学者描写青岛的文章,可以从书中看到民国时期青岛的市井风貌。
《青岛符号》&《青岛符号·续集》(王音著):展现了一名音乐人眼中带有艺术色彩的黄岛路、兰山路礼堂、新兴旅社夜市、青岛啤酒馆群落、崂山大院羊肉馆、青岛独立书店、酒吧文化等等。
《青岛蓝调》1 & 2(阿占著):岛城画家告诉你如何看海、玩海、吃海、画海,还有一些很棒的徒步路线。
电影:
《少年往事》(陈建忠导演):故事发生在1928年的青岛,整部电影充满了浓浓的青岛民国时期风情,不少人因为这部电影而对青岛心生向往。
《海洋天堂》(薛晓路导演):李连杰首次在银幕上弃武从文的作品,文章在戏中饰演其身患自闭症的儿子。很多人对电影中文章在海洋馆水池游弋的镜头难以忘怀,看完特地去青岛的极地海洋世界跟动物们挨个问好。
《硬汉》&《硬汉2:奉陪到底》(丁晟导演):前两部电影分别是香港和北京的导演,这部导演是地道青岛土著,两部电影全部是在青岛拍摄完成,不论是追逐戏还是感情戏,几乎涵盖了青岛所有地标性建筑和老城区。甚至有人称这部戏为“青岛现代武侠故事”。
PS:还可以看看“男神”黄渤的电影,学几句地道的青岛话。
音乐:
《I LOVE QD》(沙洲):沙洲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用青岛话唱《挖蛤蜊》前,已经用风趣幽默的风格创作了一系列有关青岛的饶舌作品,如《青岛的夏天》、《青岛小嫚》、《逛栈桥》、《青岛人是青岛银》等等。
《来自地下的声音》(青岛地下乐队):这是青岛首张地下音乐合辑,收录了水、蚂蚁、玩偶游戏等青岛颇具影响力的本土乐队的歌曲。
-----------------------------------------------
刘笑嘉
环球旅行家,畅销书作家,“全世界给我勇气”公益活动发起人。出版作品《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全世界给我勇气》等。
患多动症尚未治愈,恶朝九晚五,好东跑西颠。
做过记者、时装编辑、美容编辑、编剧、策划……
最近的一份工作是旅行。
《于青岛,耳聆涛声枕书香》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53375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