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01 09:3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早就听人说侗族是一个擅长建筑的民族,匠心营造的民族智慧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当我进入侗乡,不论向哪个寨子望去,总有能吸引我视线的侗族建筑:这边是由急石墩、木梁、亭阁、画廊、雕塑组成的风雨桥,一眼后,我禁不住感叹风雨桥的贴心与精致美观;那边是一座秀丽的寨门与那紧密相连的吊脚楼映入了眼帘,我心中又止不住地啧啧称奇;恰在此时,一座像宝塔又像亭阁、雄伟壮观而又玲珑雅致的鼓楼把我的魂儿又勾走了,它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高耸侗寨之中,它飞阁垂檐,层层而上犹如宝塔。不仅造型美观,工艺也堪称一绝。
面对这样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我们怎么忍心不拿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呢。
侗乡那些神奇的建筑师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民间工匠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他们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用一张图纸,整个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均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的建筑匠师皆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工匠,侗族称为“梓匠”。在设计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等时,他们凭借的工具只是一杆传统的度量尺,称为“匠杆”。“匠杆”用一片竹子临时制成,长度相当于房屋中柱的长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檩、枋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
传统的侗族匠师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13个。这些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只有侗族的匠师才看得懂,它们被刻在“匠杆”上和建筑构件上,虽然简易但却有神机妙用。就这样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
侗族“建寨先楼”到底为哪般?
侗寨建房有一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立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成为侗家人的精神象征。
侗家传说鼓楼是照“杉树王”的样子建造的,总体轮廓真的很像杉树,体现了侗族有关大树崇拜的观念。鼓楼内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间长凳围着中心火塘。楼顶悬大鼓,每遇大事击鼓为号。塔式鼓楼除八角外,也有六角或方形的。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鼓楼之所以占据侗寨的中心位置,乃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空间。鼓楼的神圣性首先在于它风水意义上的特殊性:侗族人建寨时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的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鼓楼是一幢空洞的大屋子,除了火塘、板凳、木鼓之外,里面空空的没有任何家具,不作任何私人性的日常用途。平常不用的日子里它就空着,人们可以随便的自由进出,而鼓楼的闲置状况恰好表明它同琐细的凡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一个疏离的立场。从礼仪上说,大器是不可轻易使用的,所以鼓楼总是在有特殊事务的时刻才会正式启用。
为何“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
侗族的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干栏式木楼建筑。所谓干栏式建筑,是指在地上或水中打桩立柱,树栏杆,将房屋构筑其上,用这种方式修建的房屋通称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在全世界皆有分布,此种建筑最初体现出的最实用的功能便是防水淹、防潮湿、防蛇虫、防野兽等,中国南方民族多以干栏式居屋为主。这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湘西的侗族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整座房子,由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楼”,楼的檐角上翻,如大鹏展翅。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木楼两端,一般都搭有偏厦使之呈四面流水。木楼通常有四层:底层堆放柴草,关养牲畜,设置石碓;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四层贮存粮食或堆放杂物。楼房外围,均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供家庭成员休息,也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的好地方。南部侗族地区的木楼,常常是房廊或房檐相接,楼板相通。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相聚于此设宴待客,有道是:“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它体现了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
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征是“倒金字塔”形状,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60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这是侗族人利用空间的一种办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空间。
侗乡为何多建有风雨桥呢?
如果你曾经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廊桥遗梦》深深打动过,被里面的美丽廊桥所吸引,那你就更应该看看侗乡的这风雨桥,它比美国的那廊桥不知文艺的多少倍。
侗乡多河溪,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既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可兼作寨门,更是村民游息聚谈之所。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出迎,唱栏路歌,奉敬客酒,赛芦笙舞,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成景和得景,使之既能妆点大好河山,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
风雨桥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因此不吝雕琢修饰,使其集亭、塔、廊、桥为一体,壮丽辉煌。风雨桥这种超越了实用和美学的建筑,实际上是侗族具体地表现风水观念的一种文化操作。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继乏人,木材来源匮乏,加之木构建筑防火能力极弱,易损毁而难再生,因此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存在着延续的危机。只有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才能使绝妙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世代传承下去。
《侗族木构建筑: 只一眼 已入心》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47908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