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2 08:3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我虽是建筑学的“门外汉”,但对建筑却也一直痴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足以可见其魅力所在。就在大作家沈从文的家乡——湘西,矗立着一排排、一列列那样有巧夺天工的技艺展现、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外露的建筑——苗族的吊脚楼。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湘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
苗族为什么多住吊脚楼呢?
中国民俗学的开创者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说过,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影响建筑特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周围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西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方便,再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都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构筑这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木楼,即是“吊脚楼”。
据建筑学家考证,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肇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之间是否有区别呢?
当然是有的,在湘西苗族吊脚楼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
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
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
苗族人建房为何不选平地呢?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在山区平地最为珍贵,平地只能用于耕地,开垦稻田,有粮食才能生存;二是苗族民居多为木结构吊脚楼,房子的一半悬空在外面,一半靠在山岭斜坡上,这样修建的房子,既好看又给家庭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若在平地建房就显现不出吊脚楼的气势来。更何况山区雨雾多,地面潮湿,吊脚楼通风干燥,防潮,居之舒适,亦可防盗贼。所以,苗寨房屋都建在山坡上,从山脚开始,一座叠一座,重重叠叠,勾檐斗拱,紧密相连,直到半山腰。
今日湘西苗族吊脚楼又是何样呢?
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当然湘西的苗族同胞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他们的民族建筑艺术做到了更好、更美。好在哪里?美在何处?且听我慢慢介绍今日的吊脚楼。
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家家吊脚楼都是青瓦盖顶,很少见杉木皮盖屋的了。还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将木板墙壁、木架层柱塗上桐油,刷上红漆,檐柱雕龙画凤,窗棂刻花雕鸟,装上闪光玻璃,处处彰显着民族特色与气派,大方得体,十分雅观。整个房屋建筑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的衔接不用钉铆,只以木榫相扣。
吊脚楼一般分下楼、中楼、上楼、天楼四房,下楼用于圈养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还用于堆放柴草和粪肥,厕所也设置在下层。现在新式吊脚楼每层都有卫生间,洗漱室,则在下层设置化粪池了。
中楼的正屋为堂屋(客厅)和后房,左侧为茶堂(又称火房、厨房),右侧为住房。大儿、长女住左,次儿、小女住右,两侧横屋都作住房、卫生间,也有安排客房的。
正屋的上楼为家庭仓库,用于储备粮食、饲料、茶叶、瓜豆、玉米和摆放碾子、石磨、风车、谷桶等。横屋的上楼设置书房,外有走马栏杆,用于年轻姑娘绣花、缝纫住室和儿孙书房,一边刺绣看书,也可凭栏眺望山色美景,对唱山歌。
天楼是房屋的顶层,空间太小,用于放置暂时不用的木料或杂物。
房屋的悬空吊楼部分是栏杆式走廊,有讲究的人家还将吊脚木柱上雕刻上龙凤图案,横枋浮雕花饰图案,栏杆也是拼花饰凤,高雅大方,并设置横枋靠凳,用于家人休息纳凉,或陪客人观景聊天。这样设置的吊楼走廊,实际上是堂屋前面的半个客厅,也是大伙儿吃油茶聚会的场所。堂屋的正中间墙壁列有神龛牌位,以供奉列祖列宗和所崇拜的神道偶像之用。堂屋的后房一般作楼梯间不作住房,有横屋要楼梯安放于走廊过道,堂屋后房则用于储放酒坛、茶料和酸菜坛之类,用作住房的则不准住夫妻,以免对祖宗和神道的不尊敬。
整个房屋的窗子都是长条方木格,现在大部分已换成玻璃窗,增强了采光的强度。一些富裕人家对房屋的装饰部分用彩色油漆描绘,有的屋顶上盖上了红色、绿色的琉璃瓦,添置了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器等,更加突出了民族建筑艺术的形态美,呈现出小康苗寨的富贵祥和气派。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湘西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情迷湘西苗族“吊脚楼”》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47371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