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3 10:53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对大多旅行者来说,陇西走廊并不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从年保玉则到茶卡盐湖,我们在青海、甘肃、四川的边境线上往复穿梭,惊叹于这条连接了青南高原和川西北高原的线路,竟充满了繁茂多姿的物质与精神。
神圣地理与王
对于旅行者来说,年保玉则有着太多符号化般的意义,但对于它所在的果洛州的藏人来说,年保玉则是他们先祖"果洛三部落"的发源地,是藏族史诗中"格萨尔王"的活动舞台,地理的概念因为这位英雄之王而变得神圣。
如今的年保玉则,空间的距离早已被打破,高速公路贯通三江源,荒野被交织的公路网络分隔为大小不一的区域,许多道路在经过高山和谷地时,往往截弯取直,以隧道和桥梁替代蜿蜒如蛇的盘山路,这也是为了避免了给野生动物的通行制造障碍,毕竟,牦牛群和羊群在任意时候都可以骄傲地横穿公路。
藏族民间文化对于山神的重视超过了其他一切神灵,年保玉则主峰的周围,六座山峰的棱角冷然如刀,达仁告诉我,那便是传说中的六位守山的"门神":正门左门神叫拉耶尕吾,右侧门神叫加什达玛吾,东面名拉翁托格,南面是克采嚢仟,西面叫扎衣塞察,北面是帕翁哲禾玉,均以其山势的形态而得名。
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山神相比,藏王的使命则要更接地气。在青海果洛州及周边地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甚广:伏藏、手抄本、木刻本、绘画、说唱以及其他方式的二度创作。据记载,这位英雄之王在年保玉则的赛马竞技中夺冠并取得王位,随后便开始镇伏食人的妖魔,驱逐掳掠的侵略者,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之神。
黄河第一湾
"青青草,蓝蓝天,哪里去?哪里去?清清水,白白云,放牛去,放牛去!"
一首若尔盖的童谣言简意赅地概括出这里的生活,若尔盖藏语念作"若尕",意思是牦牛喜欢的地方。在沿着213国道北上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牦牛群成片地缓慢移动,在这片水草丰美的高山草甸上寻找食物。
这片储水量达十九亿立方米的湿地,因水域密集而遍布草本沼泽和高寒湖泊,是黄河源头最重要的水源供给站,流经此地的黄河径流量直增29%,更是黄河枯水期主要的水源补充。
但若与花湖比起来,这些景色又都不算什么了。去往花湖的路程并不轻松,磕磕绊绊的土路将车内的我们如热火上的芝麻般抛上抛下,直到窗外的绿意更浓,牧草明显茂密了许多,方知是花湖到了:湖水澄明如镜,浅色的木栈道伸入映在水中的云彩,揽入一湖缱绻。
黄河第一湾,想来本应是这样给人以温暖的地方。过了第一湾,天下黄河便是九十九道弯了。
佛邦诸寺
车子驶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后,沿途的寺院便一下子多了起来。
拉卜楞寺是甘南藏区的佛地翘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之外的最大佛学中心,亦是整个西北地区最高等级的佛教学府。"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全寺规模浩大,共有经堂(扎仓)6座、大小佛殿(拉康)48座等,好似一座小型城镇。
拉卜楞寺恢弘博大的根源在于其经学缜密,治院严谨,学僧中高僧辈出,寺内现藏经卷8万余部,更有无数精美的壁画、堆绣和唐卡等宝物。
佛邦诸寺,气象万千而不离其宗,这样深厚的影响甚至辐射到了地理藩篱之外的区域:我们告别甘南踏入化隆县内,这里理论上已不能算是"藏区",但仍然保留着青海最为古老、严格的藏传佛寺:夏琼寺。
寺院左倚尕吾山,右靠多尔福山,北面是一片宛若如刀劈斧凿般凌厉的悬崖,数百米的落差之下,山野、草甸、梯田、河川,层次鲜活分明。围绕着令众生仰赖的诸多精神坐标,这片土地又一天的秩序缓缓展开。
尘世与奇观
放在常见荒漠的西北大环境中来看,森林覆盖率达26%的坎布拉已属难得,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坎布拉之奇并非在于覆盖林木的多寡,而在于植被和地貌的多样性。
坎布拉位于青海东北部的尖扎县,这片走向狭长的地域由东向西海拔渐次抬高,宛如一条倾斜的地理走廊,连接起东部的河谷与西部的山地。坎布拉同时拥有了荒漠草原和森林草原的两种气候,故而产生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奇观:从谷底成片的温性针阔叶林,到山坡上低矮坚挺的高寒灌木丛,再到山体顶端覆盖着毛茸茸的高寒草甸。
为从高处目睹它的全貌,我们来到南宗沟的北峰,攀上如云梯般险峻的山径,正赶上清晨的朝霞拂面,红色砂砾岩经水蚀和风蚀后形成的丹崖赤壁上峰群叠立,红彤彤的峰林与金灿灿的天色交相辉映。
盐系天成
过了日月山之后,我们便进入了广袤的柴达木盆地。沿共茶高速行驶1个多小时候,洁白的茶卡盐湖已在眼前。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面积最小却最早开采的盐湖资源,这样的开发可追溯至西汉年间,《汉书·地理志》中便有"金城郡临西北至塞外,有仙海、盐池。"的相关记载,"仙海"指青海湖,"盐池"则是茶卡盐湖。在藏语中,茶卡意为青盐之海。
茶卡盐湖其实以盐为主,"湖"在这里反而只是点缀。它的基部为石盐层,高高的盐晶矿床上只有薄薄一层"湖水",确切地说,是矿化度很高、呈饱和状态的盐溶液。赤脚走进有些粗粝的湖中,逆光之下的盐湖波光盈盈、盐晶闪闪,完整地倒映出蓝天白云。天地的极大和微观的极小在此共冶一湖,融和在这片神奇的世界。(撰文/奴伊摄影/蔡明、幽麓)
《陇西走廊 古道纵横通四方》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26263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