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9 09:5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要说这次去徒步跟以往的不同,我想,最根本的一点是,这次是纯粹的下山,之前都是有上山有下山。
上次去妙峰山,是1999年的事了,那时对妙峰山的印象是:一条碎石路上去,似乎一直走到山顶上,顶上有座不大的庙,庙里同时共有儒佛道三教的神圣,可以祭拜。那次去正好是桃树开花的时节,好象满山植着刚发花骨朵的桃树,下面全是松软的山顶泥土。其余的,就是对那时年轻气息的回忆了。
这次,是想再次看看,那条印象中的碎石路。事实是,那条碎石路早就变成了崭新的柏油路,路上行人依旧稀少,公交也仍旧没有开通。按照拉我们上山的小车司机讲,因为山上住的人家少,所以平时没有班车,只有到阴历四月的一个什么庙会时,才会从城里地铁口发班车过来。看了路上的村子,确实人还是不多,不过上山来玩的城里人倒还不少,甚至还看到了跟我们一样徒步的人。
等小车司机把我们放下来时,我还在疑问,这就到了么,怎么跟原来的印象差很大呢。原来似乎没感觉山顶上有村子,现在是首先进了村子,然后好象是从村子里的一条小路上去,才到那个寺庙。好在我们这次并不是来逛那个庙的,便没再往上走了。
下山的路,跟之前徒步过的几次的路况比,要好很多,而且,两旁的风景也不错。且不说对峙的山峦,就是近处,也是树色可佳,一会是矮矮的酸枣树,一会是高高的杨树,一会又是梨树,好多树我都叫不上名来。还有泛紫色的岩石,不知道是含了什么矿物质,在下山的前半段,随时能看到那种紫色的岩石,让人感觉意外。
路边照例有一些当地的农民,就地支个地摊,放些山里摘的南瓜、酸枣、白梨,来卖。这些农民,主要是大爷和妇人,他们很少主动招呼你,只是席地坐着,看你有意时,才打招呼。
从109国道上的大路口到最上面的那个村子,也就是三四个山峰的直线距离,但却有三四十里地之遥。尽管好象进山的游人不多,水也缺乏,但从当地农民的房子质量来看,似乎日子过的都还不错,生活节奏也跟京郊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舒缓。
真正跟那里的农民有些交流的,是在走下妙峰山,来到109国道上的大路口后。在高高的牌楼前面的空地一边,照例有一些当地的农民摆了一溜的地摊,上面卖的东西,跟山路上的差不多,只是整箱装的要比山路上的多很多。我大大咧咧地坐在了一个摊主农妇的小凳子上,跟那农妇聊些土产水果为啥那么贵之类的话,旁边有个老妇人,满口只剩下3颗牙齿,而且根根都不挨着,背已经弯到快接近90度了,可言语和精神还是那么清晰。听农妇说老妇人的枣子窝窝头还是卖的,而且只要一块钱一块,赶紧跟同伙要了两个。也许是枣子窝窝头味道真的不错,也许是一路走了太累,反正在老妇人笑眯眯的眼神中,那个枣子窝窝头的味道确实很快就被“消灭”了,而农妇和那个老妇人,则饶有兴味的听我唠叨些我的徒步经历。为了说服我买她的京白梨,农妇还主动让我尝了她的梨。
尽管只有3颗牙齿的老妇人极力鼓励我们再吃两个枣子窝窝头,但我们还是婉言谢绝了。又走了二里地的样子,到了车站那,又碰到一个胖胖的农妇,一问,京白梨要5块一斤,那是那里最贵的一家,但她却解释说,如果吃了她的一斤梨,保准什么嗓子问题都没了,尽管我那时确实嗓子还是因为有些炎症而感觉隐隐的疼,但还是觉得她的话多少有些夸大。不过,那位胖胖的农妇也没管我怎么想,还是跟之前那个农妇一样,爽快的给我洗了一个“5块一斤”的白梨。说实在的,尽管那白梨个不大,但确实味道很纯,只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动心。好在那胖胖的农妇似乎很无所谓,仍旧跟我聊的饶有兴致。
这趟去妙峰山,没想到的是,腿酸了2天(因为一直在下山,腿肚子一直紧张所致);另外就是,免费吃了两个京白梨,外加两段有趣的聊天,尽管人家还在做生意。
《走下妙峰山》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zby/29510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