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3 14:52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台骀庙在晋源区王郭村东北打麦场,如今原庙宇殿堂荡然无存,惟有一座高约两米的台骀坐像尚存。
有关台骀的最早记载,当推《左传.昭公元年》中“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 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意思是远古时候的部落首领金天氏,有个儿子名叫昧,担任水官“玄冥师”之职,负责治水。昧生了允格、台骀两个儿子,只有台骀吸取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在颛顼号高阳氏,部落首领执政时担任了水官。台骀曾疏通山西境内的汾洮二河,还治理了太原境内的大泽遗址在今王郭村北,保障了太原一带人民的生活。
由于台骀的成绩卓著,颛顼就把台骀封在汾川一带,兼长政事。台骀去世以后, 人们追念他,尊他为汾水之神,于各处建庙奉祀,王郭村台骀庙是山西省众多台骀庙中建筑最早的一座。
当地民间有传,“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者不是大禹,而是台骀;五月端午包粽子的 习俗,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台骀。据说当年台骀领人凿通灵 石口时,不分昼夜,非常辛苦,老百姓用芦苇叶包裹糯米、红枣, 煮熟后置放竹筏上顺流而下,犒劳台骀。其后沿袭成俗,就留下 了五月初五包粽子的习俗。
王郭村台骀庙的名字,在历史上曾更改数次,明嘉靖《太原 县志》记载:“汾水川祠,一名台骀神庙、昌宁公祠,在王郭晋泽南 后人立庙祀之。节度使卢钧不欲名之,改以是名。晋封昌 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明洪武七年重修,有司岁以五月五日祀焉。”台骀庙的创建时间无考, 从宋代掌禹锡《重修昌宁公庙碑记》“晋阳境中,博洵郡祀,最越
前古”一句可窥其大略,与台骀庙一步之隔的明秀寺有碑载“创于汉”,那“最越千古”的台骀庙自然要比明秀寺早得多。
王郭村台骀庙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规模十分宏伟,从掌禹锡碑记“举其成屋八十有二楹”之载,可知唐末五代以后重修时尚有房屋 80多间。据当地老百姓传说,台骀庙在唐代盛时东西宽约2里 半约120米,南北长约4里约200米,占地面积共有24000 平方米,殿堂楼阁各种建筑200余间。临街有琉璃盘龙照壁,山 门两侧为钟楼、鼓楼;前殿祀台骀,中殿祀昧公,后殿祀挥公;两旁及殿后有藏经楼、斋圣堂、膳房院、碑廊、厢房等建筑;附祀有三官、观音、好鲂等神佛;所有建筑均为石雕、砖雕、木雕;是一处 规模很大的古庙群。
清朝顺治六年1649,反清义军姜建勋、王显明等与清兵在晋祠一带大战,台骀庙遭火灾被毁。嘉庆十七 年1812,汾河水泛滥,台骀庙又遭水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台骀庙,只修起台骀殿、享厅、东西厢房、钟鼓楼、山门等建 筑,规模大不如前。其后,日本人侵略、二战区兵荒马乱、解放后仓库占据、“文革”中“破旧立新”等一连串劫难,使台骀庙毁废不存,台骀塑像幸赖看仓人垒砌砖墙于原正殿基址平房之内,方能 保存至今。
近年有地方文史研究者王剑霓先生原南郊区政协委员根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吴第五子挥 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和《左传.昭公元年》中有关记载,考证出少吴的儿子挥观弧星,发明弓箭,被赐姓为张。挥生 昧,昧生允格、台骀,同为张姓始祖,王郭村台骀庙亦为张氏开宗 立姓的祖地。又说张氏始祖挥公的父亲少吴号“青阳”,王郭村 西南有“青阳河”、“青阳庙”即是其封地。此说颇有道理,台骀虽然是被当做“汾水神”、“雨神”来供祀,但他是张氏三世始祖,在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不了一世祖、二世祖的情况下,说台骀庙是张氏祖祠,也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尽管汾河流域山西其他 地方也有台骀庙,但王郭村台骀庙历史最久;且有左传.昭公元 年“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之句,足以证明张氏祖地在太原;更何况明清两朝许多张氏家谱自己就说祖地在山西太原。 如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本源记》“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 原府所属之地今太原县宥庙存焉。”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 宗谱.本源宗支》“尹城派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 县,有庙存焉” 张氏谱牒研究展开以后,很快为社会所瞩目。
《太原王郭村台骀庙的历史 与张氏的起源》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txms/52038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