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25 08:32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点睛】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天的旅游业欲通过开发这些文化资源进行产品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给中外游客提供更多文化精品,大型实景演出由此便成为这一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
2004年,《印象?刘三姐》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新载体开启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并引发了一股“印象经济”热,10年间,将实景演出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互嫁接、融合的新模式逐渐成熟化,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新意带来的经营惨淡,拷问着中国实景演出的出路。文化产业需要创意,而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决定了创意对于文化产业的生命意义。
正如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的张小可曾言,如果说“文物”是华清宫池这一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基础,那么“文化”就是它的发展核心,对此,一条“旅游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道路日渐明晰,让华清宫池在文化创新方面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始于2006年演出于2007年的《长恨歌》,堪称陕西文化的一缕“绝唱”,对传统意义上的舞剧作出了颠覆性的创新,搅动了旅游景区平静而沉稳的水面,让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穿越千年时空,再现于陕西这块充满厚重文化的天地,给陕西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样式和动感风尚,实现了舞剧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
著名作家叶广芩谈到陕西文化时说,华清宫池的汤池没有光泽,不如今天的浴池光滑,就像陕西文化是被黄土厚厚包裹的文化,内敛、厚重,“中国文化就是带有深沉历史的、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体味的文化,不是珠光宝气的亮片”。
叶广芩认为,没有与文化相匹配的上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与文化的掉价。在舞剧《长恨歌》中,她看到了“那种在深深的传统文化包裹中张扬出来的宝珠的色彩”,“舞剧中散发出的文化的质感与光泽,让我们欣慰和骄傲”。
十年磨一剑
目前,全国的实景演出项目超过300个,但真正实现盈利的却只约占9%,另外11%的项目能收支平衡,其余80%则处于亏损状态。而《长恨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长恨歌》经过10年的发展,“山水实景演出”已从新模式变成了“旧套路”,面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惑,“创新”始终是解决之道。
《长恨歌》在国内实景演出当中,可谓匠心独运,独树一帜,展现了中国旅游文化实景演出的新气象。称之为新时代“旅游+文创”的典范毫不为过,回顾《长恨歌》十年文创之路,借此启迪国内实景演出的大跨越,“以长恨歌模式”为参照制定《实景》国家标准,同样可以填补中国实景演出标准空白。
2007年《长恨歌》一经推出,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演出综合收入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2015年已经超过1亿元。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饭店、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西安的金边名片”。
回顾《长恨歌》起源是由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两次投资近亿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从而推出的一部在历史发生地---华清宫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元素,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李杨爱情为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真山、真水、真故事的大型历史舞剧。
纵观中国实景演出近几年所发挥的作用,不难看出,实景演出既是一台融合了历史、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商业界、演艺界的综合性舞剧,又是一台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良好载体。
而《长恨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代表了中国唐文化的精髓,又将博大精深的陕西文化推向了全国,甚至呈现在了世人面前。《长恨歌》对于陕西、西安来说,既是一个文化品牌,又是一个文化符号。
十年之路其修远兮
《长恨歌》在华清宫这样一个皇家离宫别苑当中,以骊山为背景,以湖水作舞台,调动了四周的亭台楼阁作陪衬,调动了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施展出了超想象的艺术构想。巨大的六度空间营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表演场景,让观众置身其中,极大地增强了临场的感觉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舞剧本身的感染力。
在表演意境的营造,《长恨歌》调动了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施展出了超想象的艺术构想。山坳里的月亮、沟壑中的瀑布、山坡上的星空、星光和灯光掩映下的亭台楼榭、巨大的湖面以及树木花草,都成为舞美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了一个与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舞剧场景,这是剧场舞台难以达到的别样艺术境界。
特技效果的科技含量和应用空间极大地提升了舞台剧的效果。在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出场景中,特技的应用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烘托剧情和营造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海在湖面上升腾燃烧、大型维亚上仙女飞天、贵妃出浴时的香气飘散、空中架起的仙界鹊桥、高达20多米长达100余米的LED可折叠软屏、自半空而来的火箭、根据剧情可以随意变幻的LED水中升降舞台以及60余米宽幅的水幕等,都是剧场舞台难以实现的表现手段。
著名舞蹈史论家冯双白看了《长恨歌》颇感意外,他说,《长恨歌》大气磅礴地演绎天地不老情,具有“视觉冲击”和“精致品格”。在他看来,舞剧《长恨歌》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骊山活了,华清宫池活了,历史活了”。
人们在一种恍若梦境般的情景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中,不仅满足了精神和文化需求,更是与世界旅游市场的诉求趋同一致,这是对文化旅游资源洗心革面地一次创新,也是依托传统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的精品力作,更是一项实现文化与旅游联姻、经济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意产品。
陕西不缺文化
《长恨歌》已是陕西旅游集团对艺术锤炼的第十个年头,其旅游+文化+标准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国内旅游产业中实景演出的成功范例。
陕西省省委书记娄勤俭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进一步推广《长恨歌》演艺模式,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深入挖掘整合历史文化潜在资源,实现传统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和拉动消费的作用”。
所以,旅游文化创意成果首先是因“旅游”而生的,必须具备提高消费者旅游质量的功能;其次必须是“文化创意”的结果,具有文化内涵和差异性。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可以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中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部分。
《长恨歌》较好地处理了“高立意”和“通俗化”的关系,使古典诗作《长恨歌》和高雅舞台艺术走进华清宫,使“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有了现实载体,在迎合普通旅游者文化需求的同时,更使华清宫池景区的爱情文化特色更加明显。
实景演出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只有推上舞台才能看清楚其瑕疵和缺憾。在舞剧《长恨歌》的创作生产过程中,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大投入、高水准、精品化的创作运营理念,不断强化品牌意识。
随后10年中,从硬件设施的管护到管理运营都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从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特技,每年坚持进行改造,精心打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身心震撼,达到了空前的演出效果。
演出10年来,年年有提升,年年创亮点,使《长恨歌》常看常新,成为陕西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它的成功,有力地论证了“旅游”与“文化创意”相互融合的巨大威力。
演绎十年,荣耀中国。
《《长恨歌》用十年印证了旅游+文创的巨大威力》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news/59322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