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26 09:2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殊不知闽丘陵也有不同于川蜀之地的艰难。也因此,福建地区有着多语言乃至多样风俗的特点,甚至可能一山之隔语言就不相同。
而位于福建的土楼已在全国闻名遐迩,可你是否曾听说过隐没在福建三明的土堡?
其实,对我而言,走进三明大田的安良堡,是个意外的收获。某个周末一大田好友的邀约,纯粹是去喝酒叙旧,杯筹交错,聊着聊着聊到了忘记何时再网上无意读到过的三明古堡。
朋友一拍桌说,嘿,你是不知道吧,在我们大田这类古堡就有几十座,我好像还有其中一座土堡的部分产权。
别说虚的了,有什么比较有特色的?
倒是有个安良堡,是在大田一个山沟的畲族村里。
得,明儿就去那!
闽山区里的天气,阴晴不定,去往安良堡的路况并不差,但路并不太好早。蜿蜒的山路,等我们驱车抵达,已然下午三四点。蓝天期许的午后,转瞬雷声隆隆,雨线化作的清凉,带来的清爽,似乎抹去了盛夏的燥热。
已渐荒凉无人居住的安良堡,在雨中依旧气势非凡。
我们趁着雨的清凉,在安良堡旁的土屋,泡上一盏茶,等待雷雨的离去。恰巧遇见一个畲族姑娘,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端着茶杯,与雨声的乐章化作一副美丽的画面。她没有答应我们给她拍照,却用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安良堡何时建起,有何特别,无一不足,唯独缺的是它何时衰败。
只是,似乎与安良堡一起褪去某些色彩的,还有这里的畲族村落,我们依旧看得到畲族人辛苦背挑柴火,但元明清时期迁徙入闽的这些畲族人到如今,交谈中已经不很少使用畲语了。
算是老天待我们一行人不薄,雷雨没多久就散去。一夏天的热,和雨的凉意,没有带来彩虹,却带起了雨后的云雾,让安良堡在非凡的气势里带上了些许仙境的感觉。
土堡,功能与土楼、碉楼其实无异,早年山匪横行,这类建筑闭门之后,就成为了天然的防御型城堡。只是,或许因为畲族融合了他们民族与汉族的建筑智慧,将安良堡建成了有别于一般土堡的样子——高低落差14米。
得益于高差的设计,安良堡高处的瞭望堂,居高临下更便于观察堡外情况,让本就颇具防御性的土堡更加易守难攻。
而对于传统土堡的走马廊,安良堡又将其保留,在土堡内壁上同时建有48间房间,供退入土堡的村民居住。可以想象,回到那山匪横行的年代,本无抵抗能力的村民,在这样的土堡内,是怎样的安心。
只是,平地里,俨然有序的屋舍,我问过当地路过的许多人,已没有人能说清是用来干嘛的了。
朋友惋惜如此特色的土堡,已然衰败。
我笑说,其实,世间万物生灭有序,我们能遇见它的苍凉,就已足够,不是吗?
安良堡简介:安良堡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由低而高阶梯式依山势而建,是一座防御设施独特、居住形式别致的村中堡垒性建筑,呈不规则半圆形,正门左右墙体上分别建有15栋悬山式顶结构的木质廊屋,自上而下似鱼鳞般重叠,平时用来储存粮食,战时可做“避难所”。土堡墙体周边布设射击孔,可四面御敌,不留死角。 而堡内注水孔又暗藏玄,如果遇到土匪,堡内的人们从楼上顺着注水孔,将滚烫的热水、热油往下倒,便可烫伤土匪。注水孔的另一功能是,如果土匪用火烧大门,注水孔就起到消防栓的作用。
旅游小贴士:
自驾导航:福建三明大田桃源东坂村
住宿:安良堡所在村有三家民宿。
《畲族人在闽用洪荒之力建起的竟然是它》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57756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