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22 11:1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1、 最长的石铺古道
南京至丹阳之间的交通开发已经有了2000多年历史。在古代的相当长时期内,它是太湖地区粮赋中砖至南京的重要枢纽。
南京至丹阳古道是明代一条最重要的驿道,由上元县驿运总铺出发,东南行20里设淳化驿铺,淳化并设有淳化巡检司管理治安,继续前行15里为索墅驿铺,经土桥,抵丹阳,全程79.4公里。
在古代将如此迢迢悠长的土路改建为石铺路面的大道, 不仅工程艰巨,投入浩大,而且也是敢于突破陈规旧制,把古代筑路技术推向前进,颇具气魄的惊人之举。
2、最大的产铜基地
南京九华山铜矿建于1972年,是由伏牛山、安基山两个矿区组成。位于江宁县汤山镇东偏北3.5公里处的银孔山麓,地处江宁、句容两县交界处。距南京中山门 27公里,距沪宁铁路龙潭车站18公里,分别有宁杭、汤龙公路相通。水路可从栖霞或龙潭的江口到外埠,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3、最大的古民建筑群
杨柳村古建筑群,是南京地区民用建筑中历史最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住宅建筑群。它位于江宁县龙都乡杨柳村。这个村呈一字形,坐北朝南,东西长,南北窄,背依马场山,南临杨柳湖,山青水秀,地处僻境,素有“世外小桃源”之称。
杨柳村古建筑多为雕梁画栋,在梁架上精工雕刻着各种花卉图案与历史故事图案,如“三顾茅庐”、“孟姜女”等。所有花窗的格局也很别致,多为青砖磨彻成的几何图形,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既美观又牢固。
室内门为格扇、屏门、雕有各式图案,云纹剔透玲珑,构图奇特,变化多端,造型极为古朴典雅。
4、最大的温泉
南京,有江浦汤泉、汤山温泉,而泉眼最大、分布最广、含化学物质最多的,则是位于南京东郊28公里处的汤山温泉。
据记载,早在南朝,人们就发现这里有温泉,自地下喷溢而出,雪浪飞溅,浴后身心舒适,能医治疾病。相传,南朝梁太后因在温泉洗浴而治愈了皮肤病;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女儿患有恶疾(皮肤病),到处求医都医治不好。后来听说汤山泉水能治疗疾病,于是赶到这里洗浴,果然很快就把病治好了。韩滉以为这是神灵保佑,泉水显灵,于是就在汤山建起了圣汤延祥寺,俗称汤王庙,并请来名僧主持寺事。凡有蛊患者前来求治,僧都给予洗浴,利用泉水为患者解除病毒。因此,古人又称汤泉为“神水”或“圣水”,唐代建汤王庙后,汤山温泉扬名于大江南北。
5、最古老的桥
南京地区最早的桥的遗迹,亦推湖熟镇东端河上的姑孰梁,这是商周时代形成的一座绳索桥(或木桥)。
桥,在我国古代称为“梁”,又称作“水梁”。秦汉以后的桥,有木梁、石梁、舟梁,而索桥同样是古桥之一,是从舟发展过来的人们直接从桥上行走的原始形态的桥;它在铁器使用还不普遍的时代,这就是这种以绳索加木条(或木板)架设路面的结构形态。现在,湖熟地方还是称那桥为梁,即其历史观念的印记。
姑孰梁遗迹,在交通史上是有有重要价值的,不仅它所处的时代早,更可贵的它是江南古代有迹可据的原始形制。目前,已很难再寻到这种处于系列文化特徵中的古桥遗迹了。
6、最早出使外国的南京人
1840年,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南京人是李圭。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系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
他23岁受聘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现时的秘书),系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李圭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的考察、见闻写出《环游地球新录》 一书,书中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他的见解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许。1885年,在葛显礼主持下,李圭将英文的《香港邮政指南》译成 汉语,同时又拟写了《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以下简称《条规》)。《条规》对十几种邮件的规格、特征、资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7、最早的古道
春秋战国时吴楚东西交通的丹阳古道,就是南京地区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古道,西经采石矶可达楚之腹地,东经秣陵、镇江可直通吴邑。后来秦始皇第5次东巡,曾经过采石渡、丹阳湖去吴越旧地。从此,丹阳古道闻名于世。
8、最早的金箔
金箔,是我国一项特殊的传统工艺产品,而南京江宁是我国金箔生产的发源地。
江宁制箔,早在晋代就开始了,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都将江宁金箔、锦线列为宫廷贡品,供织造帝王嫔妃的御衣、绣服之用。解放以后,江宁金箔已广泛用于大型建筑物上的题字、装饰、寺庙佛像贴金、云锦织造等。1986年,我国外交部还选定江宁金箔为驻外使馆建筑物上国徽的饰金材料。1984年,江宁县金箔棉线厂所生产的“金陵”牌金箔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5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7年,在轻工业部专家评审会上,江宁金箔被誉为“中华一宝”,并荣获国家颁发的金质奖章,国家总行还把江宁金箔棉线厂列为生产金箔的重点企业。
9、 最早的警察学校
我市最早的一所培养巡警官的学校,称巡警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由江宁县衙署步督臣周馥筹备,同年7月20日开学,校址设于城北小营裁缺者司署,归督中协(绿兵营指挥机关)和城守协(省城城守副将之指挥机关)两个衙署共同领导。
10、最早的农会
江宁总务总会,简称农会,是宣统二年(1910),由一批绅士组建的面向农业,采用西法,在农村倡导农业科学的一个群众团体。
江宁农务总会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是编辑出版《农学白话报》,并分发给各地农务分会,再转发到乡村。由其会员按照《农学白话报》提供的资料,通俗地向农民进行宣传,启发和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了解进化功能,懂得农业采用改良的方法,方能实现地尽其利。
11、最早的漆器
漆器的制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以其聪明睿智的才能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就制造出了漆器。在我们南京地区通过考古发掘到的两座六朝早期古墓中 的一批漆器,表明了早在吴末晋初时南京的漆器就达了制作精致,绘画精美的水平。这是迄今为止在南京地区发掘到的最早的漆器。
12、最早的全天然饮料
南京青龙山刺梨原法厂生产的“五岳牌”刺梨原汁,是南京最早生产的全天然饮料,也是南京唯一获中国优质保健产品金奖的饮料。
13、最早的腌腊特产
鸭子,与南京人有着不解之缘,其中脍炙人口的首推“板鸭”,南京人素有“无鸭不成席”的说法。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夸张,但称其是南京的“市菜”是不过分的。
板鸭是南京最早的著名腌特产,在全国也极负盛名。板鸭是皮白、肉红,骨呈浅绿色,食之板酥、香嫩、鲜而回甜。传说南京板鸭始于1400多年前的“侯景之乱”。当年梁武旁被侯景围困于台城,粮草紧缺。梁太子派精兵突围,筹粮济城。时值农村鸭子上市季节,兵座抢购后,就地宰杀,剥光洗净,为防腐臭,则用盐腌后压板,偷运回城,再配以佐料煮食。当士卒们吃着咸淡适宜、香气扑鼻的盐水鸭时,津津称道,自此得名“板鸭”。制作板鸭的鸭子,产于南京江宁县的湖熟镇,以及皖北的和县、巢县、含山,苏北的兴化、高邮、宝应等地。这些地区,湖荡纵横,芦苇丛生,是放养鸭子的天然场地。
14、最早的药匠
早在汉代,江宁就有“药匠”开始卖药了。宋朝《景定建康志》记述:“汉,李南……卖药自给,寿八十五”。李南便是见于史载最早以卖药为生的“药匠”。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龙都之民善卖药”。江宁“药匠”最多,分布最广,名扬大江上下。盖源于湖熟、龙都一带。据查证龙都乡的庞家桥、刘家汾前村,有50%以上的人家开药让。他们上祖传下代,亲戚带朋友,同乡带同乡,外出做药工。溯江西至芜湖、九江、汉口、顺流而下到镇江、苏州、上海、从诚市到县镇,都有江宁“药匠”从事中药业。《景定建康志》记载,南宋时江宁府就有官办药局3个,下属中药铺11家。元、明、清历代沿袭,并有所发展。被誉为全国四大药店(铺),有50%以上是江宁龙都人所开设的。1931年3月20日,《南京市国药业同业公会第一届当选委员名册》中记载,南京市国药业同业公会共有委员16人,其中13名是江宁人;在103家会员370人中,江宁“药铺”和“药匠”有70家、243人。在委员人数、会员药店数和会员人数中,江宁“药铺”和“药匠”分别占总数的81.25%、67.96%、65.68%。据调查,南京市药材公司60年代以前的老药工有80%以上是江宁“药匠”。
江宁“药匠”经过100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创造的加工“槟榔一百零 八片,附片吹上天”的独特工艺,至今在中药饮片加工技术上仍广泛流传。
来源:江宁发布,图片由江宁发布微信公众号整理,来源不详,仅作分享之用,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微信:NanjingTravel,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这些你不知道的江宁之“最”!》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57506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