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旅游频道 > 国内游 >

站在这里,我就想知道加榜梯田的美是怎么来的?

[摘要]没有拍到注水的梯田是非常遗憾的,没有拍到秋收的梯田也是非常遗憾的!而这两点遗憾,我都得到了…… 不遗憾的是,我拍到了绿油油的梯田,在这个六月份稍晚些时候的季节里…… 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加榜梯田。 来到这里,对于我这个...

  没有拍到注水的梯田是非常遗憾的,没有拍到秋收的梯田也是非常遗憾的!而这两点遗憾,我都得到了……

  不遗憾的是,我拍到了绿油油的梯田,在这个六月份稍晚些时候的季节里……

  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加榜梯田。

  

  

  来到这里,对于我这个经常晕车的人,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自从江县城到这里,需要车行80余公里的路程,而这80公里,却需要行车三个小时左右,因为通向这里的道路全是山高路窄弯多坡险……

  可是,这里所有的司机师傅,却个个都是在这种道路上开车的高手,虽有些惊,但绝对无险,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这里,一般会经历从心惊肉跳到“只顾欣赏美景,哪管地势险要”的过程……

  

  

  我曾经在贵州工作过一年,在那一年里,我或自己或和同事,驱车差不多走行了贵州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山水水,所以我对贵州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我是天蝎座,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眼前的梯田,让我心里升起无穷的兴趣……

  当我们的车停在距离住地七八公里的地方拍照时,我就决定不再坐车了,我要徒步走,我要好好看看,好好研究一下这大美的梯田……

  伙伴们随车走了以后,我内心稍有点儿孤单,加之这几天的旅行,我睡眠少,腿脚疼,疲惫不堪,可当我站在加榜梯田边时,这一切又都不复存在,浑身竟有使不完的劲儿,内心竟然因为些许的孤单而变得宁静……

  

  

  坐在梯田边,我只想知道两个问题:

  这些梯田是何时修建的?怎么形成的?

  这些梯田为什么可以稳定千百年而不毁?梯田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漏掉?

  这里的村寨、森林和梯田的布局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搭配的这么错落有致?

  还有那天我们在饭店里吃的“稻田鱼”是在梯田里怎么养的?

  

  

  这些梯田是何时修建的?怎么形成的?

  “夏人驱赶我们上高岭,没有田地我们自己砍,没有田地我们自己挖。”禹对三苗发动灭绝性的战争后,苗被迫离开汉水流域,向南进行大规模,大幅度的远距离迁徙,他们渡过“清水河”,以分散的状态陆续进入了岷江之间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

  到了秦汉时期,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也就是这个时期,黔东南的苗族人开始了“高山改稻田”的农业生产活动,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网络上很多说法是:据当地老人介绍梯田改造为明朝中间距今有500多年的说法不准确,查无实据)。

  

  

  这些梯田为什么可以稳定千百年而不毁?梯田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漏掉?

  我们知道,山区山高坡陡,梯田多修建在土层较厚、岩性松散处。而这种布局的缺点是极易诱发坍塌和水土流失,然而加榜梯田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又高又长的田坎至今屹立不倒,堪称是个奇迹……

  为了探究原因,我下到加榜梯田人家里,巧遇一懂此知识的苗族老汉,据他讲,一方面人们为了避免大量挖方带来的不利后果,选择了加密梯层、少动岩基、筑土培草等方法,在基本不对山体造成“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可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在砌田坎建梯田时回填的土方有非常大的讲究,通常在平整田基时边用岩石堆砌边回填泥土,其中回填的泥土是筛除沙石和草根后才边填边夯上去的,再用槌子捶打使田基密实平整。用有黏性的土块修筑水田埂,修筑时土块必须带有草,堆放时带草的一面朝下,在内侧夯上细土捶打牢实,既能坐水又牢固可靠。在自然灾害千万梯田局部毁坏后,修复的办法也是这样的。

  

  

  这里的村寨、森林和梯田的布局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搭配的这么错落有致?

  据当地人介绍,首先,在空间布局上,梯田一般始自山脚,在比较容易开垦的坡地拾级而上至山腰或山肩。山腰或山肩以上以及陡坡和深谷等地方种了好多树林,为“水源涵养林”。村落、村舍则分布在梯田和水源涵养林之间。用于夏季囤圈役牛和沤积圈肥的牛圈多远离村舍,星星点点的分散在边片的梯田之中,目的是为了就近割草喂牛和靠近梯田沤肥施肥,也是便于农民劳作间隙就近休息和作为看守庄稼的看守棚(看到上图中的小房子了吗?那就是看守棚)。这种奇特的景观人们习惯的称之为“牛圈上坡”。梯田之间还设有沟渠和小径(我在“三家房”梯田的田埂小径上试走了一下,晃晃悠悠的的确走不稳当,如果再背负着农用工具或其它材料,肯定是走不好的,书影老师、星云和舒老师催我上去,要不然我还要好好试试)。所以在加榜梯田区域内,村落、牛圈、绿树、溪沟、小径与梯田交错布局、相映成趣。从美学角度上看,每块梯田的田埂具有等高线窄而细长、互相平行、延绵不断和曲线、层次、秩序的数学美……

  

  

  

  还有那天我们在饭店里吃的“稻田鱼”是在梯田里怎么养的?

  基于加榜梯田山林、溪沟、村舍、牛圈、梯田的结构布局,水稻耕种、稻田养鱼等构成了较完整的山区农林生态系统,可以完成基本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基本活力和生态平衡。这就是加榜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子孙、持续发展的生存基础。这种生态系统可以概括为: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春光波光盈盈,稻田放鱼薅秧,金秋鱼肥稻香。

  

  

  

  我觉得苗族人的梯田改造技术,充分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一种精神,同时也看得出来他们对自然的谦卑,归根结底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累积的经验和智慧的集中反映。(呵呵,我这样说话的语气,象不象中学历史课的语言啊?)

  

  

  

  我们的领队婷婷女士,还有加榜乡干部李云都跟我们说过一句相同的话:当地人一年四季,祖祖辈辈往返于田间地头劳作,没有点儿体力是根本不行的,仅仅就这梯田的落差,人们上下往返就够累人的了……

  这活儿,我大声的告诉你们:我干不了!

  

  

  还想再跟大家说说,我们这次到这里来,总体来讲时间还是短暂的,个人感觉加榜梯田80%的区域我们都没有走到,很多美景也没有拍到,如果你想真正的走进这里,好好领略这里的美,建议至少要待上一个星期以上,要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这一地区的民风纯朴,友善的让你惊讶,当地的“七香”:香猪、香牛、香鸡、香鸭、香鱼、香黑糯米、香酒(这七香我叫的不太准,希望知道的给我留言啊),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啊,而最幸运的是,我品尝到了全部的七香,如果你来了,除了欣赏大美的梯田,也一定要品尝这里的七香啊!

  本文一些数据,参考引用了当地张和平、朱灿梅、杨东升等老师发表的相关文章,以及加榜乡李云女士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谢意!


《站在这里,我就想知道加榜梯田的美是怎么来的?》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48168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