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2 11:0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陕西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我国最大也是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有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卫鼎等一千多件珍贵的青铜器,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周、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的再现了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使人们认识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贡献,堪称为一部不朽的青铜史书。
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伯公父勺:西周晚期 伯公父勺(伯公父爵) 通长19.3、斗高6.8、斗径9.5、斗深5厘米,重0.6公斤。敛口鼓腹,圈足外撇,曲折形柄。口沿饰变形蝉,腹饰瓦钩纹,圈足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柄饰双头兽纹。铭文字数,柄铸铭文14字。
秦公镈:春秋时期击奏体鸣乐器,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
爬龙;西周爬龙,长60厘米,重19000克。龙两角粗壮,对称向外斜出,两角之间脊高挺,双目呈短刀形突起,双目圆鼓,暴起龙睛,双耳上折,角顶上饰阴刻火纹,角柱上饰斜折线纹、弦纹及圆涡斜折线纹,面饰云纹。龙嘴大张,卷唇,上下齿相合,鼻梁斜挺,鼻翼呈二圆涡纹突钉。龙身呈S形,饰菱格纹。高挺的龙脊由尾直通顶部,随体呈曲线变化,脊高4.5厘米左右,显得苍劲有力,上饰随体变化的阴刻云纹及弧线纹。四足呈钩状,其上饰云纹。龙之四足本与它物铸接,现存残断的痕迹,露出内部的泥芯。另在其突起的龙脊内侧有一道从头至尾未打磨掉的范缝痕迹。爬龙造型刚劲有力,其脊镂空处勾转的风格以及阴刻线纹折转之处,与商代晚期玉器的造型特点极其相似,可见青铜时代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材质上表现出的一致。
鱼尊:西周鱼形尊高15厘米,长28厘米,重1.1公斤。鱼尊鱼身肥大中空,鱼口微张,下唇处有一细小穿孔。鱼鳃饱满。鱼背鳍处开方形口,口上置拱形方盖。以鱼之背鳍为方盖捉手,足见古人之匠心独具。为使鱼身有所附着,鱼腹下设有两两相背、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四个人形足。四个小人中有三人口大张,双目圆睁,头上蓄发;另一小人口紧闭、头无发。以表情夸张的四个小人做鱼尊底足,生动而富有情趣。鱼尊通体满饰线雕鳞纹。两鳃处各饰一组简化窃曲纹,以区别于鱼身。钮盖两侧盖面上各饰一组完整的线雕鱼纹,方盖的边缘各饰一龙纹,龙纹之龙头在钮盖前部交会。鱼尊纹饰简而不繁,准确精当。
墙盘,西周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人面盾饰
西周三年兴壶:形体庞大,造型庄重,纹饰古朴,是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作品。整器束颈垂腹,下承圈足,大圆顶盖,兽耳对称,双环贯耳。除盖顶饰团鸟纹,其腹、腰、颈用两条素带相隔,环饰曲波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器盖、底圈足饰窃曲纹,形成对应。
西周周原董家窖藏裘卫盉,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重7.1公斤。束颈,口沿外侈,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鋬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流管装饰三角雷纹,是西周共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
《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46812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