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旅游频道 > 国内游 >

江城武汉,一楼一阁跨越千年的渊源

[摘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最想看的,并不是被外地游客挤爆的景点,而是当地人的生活、冷门的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最想看的,并不是被外地游客挤爆的景点,而是当地人的生活、冷门的博物馆。可来到武汉,在只有一天停留时间的前提下,还是去了堪称武汉旅游名片的黄鹤楼,以及与它隔江而望的晴川阁。只因为,上面这首小学时就背烂了的诗。

  这首诗,跨越千年,将一楼一阁连接在一起。盛唐时,崔颢登楼怀古,为黄鹤楼写下千古绝唱;明朝时,隔岸增建禹稷行宫,取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之意,命名为晴川阁。

  黄鹤楼与晴川阁,一个伫立于武昌蛇山之巅,一个坐落在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江南江北,楼阁对峙,命途也同样多舛。

  黄鹤楼

  黄鹤楼,武汉的文化坐标。始建于三国时期,那时还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哨楼。“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唱之时,黄鹤楼已成为登高望远、宴请宾客的必去之地。

  只是,现在的黄鹤楼,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一座。

  兵火频繁,黄鹤楼历经坎坷,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只是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跟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仅存了17年。

  如今的黄鹤楼,于1981年选址于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以清代最后一座楼为蓝本重建。

  若是在以前,黄鹤楼定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可现在,见惯了高楼大厦的我们,站在黄鹤楼下,已经感受不到这份雄伟。登上黄鹤楼,可以俯瞰长江两岸。可没有了蓝天,两岸的景色也显得有些杂乱。

  眼前的这座楼,更多的,是一个物象,承载着千年的变迁,成为访古寻今的胜地。可盛名在外,楼上楼下挤满了游人。在比肩接踵之际,我所能想到的只是赶紧逃离,也很难激起登高望远的豪迈,寻古探今的幽情。

  晴川阁

  黄鹤楼人满为患,匆匆一瞥便来到江边,乘着轮渡,去往与其隔江而望的晴川阁。

  晴川阁跟黄鹤楼一样,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几经兴废,明清两代,先后进行过5次维修,2次重建。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中,几乎沦为废墟;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大战,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

  1985年,晴川阁按清光绪年间式样重建,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模样。

  晴川阁虽比黄鹤楼晚了千年,也远没有黄鹤楼宏伟与盛名,但临江而立的它自有其风骨,不卑不亢,不迎不拒。

  晴川阁其实并不只是一阁,它跟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以及古牌楼等附属建筑组成了武汉唯一一座临江而立的古建及仿古建筑群。

  知道晴川阁的游人不多,来到此地的更少,在喧嚣的城市独留一份清幽,于是,刚从拥挤的黄鹤楼里出来的我,几乎是发现新大陆般兴奋,拿着相机,慢慢的闲逛,发现美的角落。

  可以免费进入的它,似乎已成为婚纱摄影的基地,新郎新娘鲜艳的着装跟这里的环境很协调,而他们的停留,也成为晴川阁一景。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携程旅行家,乐途专栏作家,旅游体验师。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


《江城武汉,一楼一阁跨越千年的渊源》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42721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