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9 09:5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清昭陵,位于沈阳(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北陵公园内。
盛京之陵,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如果各位到了沈阳不妨一探!
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 从北陵公园进入一路向北,经过下图“神桥”就到了清昭陵门前
▽ 清昭陵前得石牌坊。石牌坊建于顺治、康熙年间,仿木结构,四柱三间式。从规模上看,不算奢华,保持了清初相对低调的风格,但是在纹饰上,却端庄、大气,处处体现了一种皇家的气度。
▽ 守陵瑞兽
▽ 石牌坊中间为石雕盘龙图案,两侧为佛家八宝图案。
▽ 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原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
▽ 左右风水墙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
▽ 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
▽ 神道上的华表,蹲坐在华表之上的是瑞兽朝天犼,和皇宫里的华表一样,犼分正对宫门与正对寝宫两种,这里正对陵寝的是“盼君出”,正对陵园入口的是“望君归”
▽ 走过“石象生”,就到了大碑楼,又称“神功圣德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内立“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重10万余斤。
▽ 石碑镌刻碑文1810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据说当年为了将整块石碑运抵此处,冬季洒水结冰拖行,一直花费多年时间。“神功圣德碑”的背面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每当阴雨天气,上面会隐隐约约显现出人的形状,其形好似飘洒如仙的“靓女”。因此,古往今来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的兴致,因而引出许多传闻。
▽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为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型门洞。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
▽ 城门上四周的琉璃图案,门额上以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
▽ 穿过“隆恩门”进入方城。
▽ 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东侧配楼在主殿大修的时候也将作为神位临时的摆放和祭祀的场所。
▽ 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异常雄伟。
▽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 隆恩殿内景,供奉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
▽ 隆恩殿前的焚帛亭又称“燎炉”,韩宝玉雕造,为大祭时焚化祝板、制帛、彩纸及金银箔等祭品之处。
▽ 隆恩殿北侧是棂星门和石供桌。石供桌,上设一个石香炉(海山)、一对石烛台、一对石花瓶。统称“石五供”。清代的石五供在明代的辟邪意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死生世界的分水岭功能,并被认为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据说陵墓的入口也在石供台之下。
▽ 棂星门为左右立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坐南朝北的石兽,护陵兽身上有一条铁链与石柱连在一起。相传,当年雕刻二柱门的石吼时,石匠的手不慎受伤,血滴在石兽的身上,石兽有了灵气,常常跑到陵前的护城河里饮水,还经常伤害守陵的官兵。守陵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皇上命令将石兽用铁链锁在石柱上。
▽ 石祭台后的大明楼是整个帝陵最高的建筑,牌匾上以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昭陵”
▽ 明楼内的摆放着“太宗文皇帝之陵“陵碑。
▽ 自棂星门和石供桌向北,到达月牙城。
▽ 月牙城中间有一块影壁,琉璃壁后据说通向皇太极陵寝的地宫,不过入口的秘密据说隐藏在琉璃壁中间的图案中。
▽ 近看这副神秘的图案,琉璃壁正中的花形“盒子”上面装饰有九朵彩色琉璃花,其中隐含着门户的“按钮”,只是这个“按钮”具体位置不得而知。
▽ 爬上城墙,即可看到达陵墓的宝顶。宝顶上突起的土丘名为“独龙阜”,土丘顶部根据清朝的祖制种有一棵榆树,土丘内就是陵寝地宫。被称为“万年吉地”。
▽ 从“方城”城墙,观看整个“昭陵”
▽ 方城角楼的“宝葫芦”屋顶。
▽ 屋顶正脊仙人走兽,天兵天将护卫陵寝,骑凤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等,其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
沈阳昭陵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规划、布局完整,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和祭祀习俗的绝佳去处,也许你已探访过雄伟无比的故宫,那么昭陵也是值得一探的!
----END----
【行摄光阴】: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行摄光阴】:搜狐自媒体旅行摄影达人。携程网签约摄影师&旅行家摄影师,酒店体验师。
微信公众号:【行摄自留地 】;
微博认证:行摄光阴
邮箱:13917958246@163.com
《探墓笔记|清昭陵建筑与风水》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gny/28168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