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8 08:5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巴黎之旅,有两个地方最不能错过,一个是巴黎圣母院,不管是真实世界的教堂还是雨果笔下的教堂,一个则是莎士比亚书店。热爱文学,了解法国文学巨史和人物就一定是不能错过莎士比亚书店。它诞生于一战之后,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费兹杰拉德,斯坦因等“迷惘一代”都是书店的座上客,书店的主人叫做西尔维亚·毕奇,后来她以《莎士比亚书店》为名写了一部自传作品,其中个人觉得海明威的形象比看他自己写的书更是精彩动人,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女人爱他,宠惯他。当然关于这本书是后来的事情了。二战期间,书店被迫关闭,直到1951年,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巴黎圣母院对面BUCHERIE街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
就是今天所在的位置,巴黎圣母院左侧,塞纳河对岸。
像西尔维亚·毕奇一样, 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 书堆间还有床铺, 成了文人聚会甚至是临时栖居地。50年代, 书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斯尔维亚·毕奇的同意下, 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然而一开始这个书店的名字叫做” 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很多时候,文艺复兴的古欧洲男人都十分具有才气而且浪漫,想不到一个美国人也是如此深情。但惠特曼开这间书店的初衷是为了独立思考,而一间独立思考的书店更为重要,这就像是身体和思想。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他就萌发了这个念头。在他看来,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需要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
这种底气或撑腰都是为维护自己的文学思想而存在的吧。据说在惠特曼初到巴黎的时候,他或许觉得法国文学精神还不够繁茂,又或许这个本是充满文学浪漫的城市赋予了惠特曼坚持自我文学思想的重要要领。每一个热爱文学的爱好者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底气。
但实际上在惠特曼经营书店的这一生中,他竟然收留了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大概这4000个左右的人当中就包括着那些文学大师。可惜的是像这样善良的人只活到了98岁吧,然而98岁算是长寿,可不知因何在惠特曼身上我觉得它太短,太短。2011年,惠特曼在书店顶楼的自己的卧房里平静的离世。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如今他的形象拥满了整个莎士比亚书店。
现如今的书店格局基本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对于当年二楼的床铺,今天的书店显得更丰富些,有桌椅,还有小型沙发,以书柜为背景,以书作墙,空间虽小,但着实看起来是一个知识的海洋。
所以书店形成之后,成为当时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其中就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当然这都是他们在初期,还没有名气,吃住都还是艰难环境的时候,莎士比亚书店就像是一个乌托邦吧,或者说是一个庇佑所吧。
一切梦想和抱负从这里开始。
想必许多浪漫的文学著作也大都从这里诞生。
书店本身给我的感觉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浪漫主义。
不过让莎士比亚书店真正红起来的还是源于一部巨著《尤利西斯》,谁也没想到替乔伊斯出这本书后,它竟被列为美英禁书,可这却使莎士比亚书店声名鹊起。
试想在那些年艰难岁月里,有多少作家从这里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因此,莎士比亚书店变得相当有名气,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这里名人聚集,还有一个是因为《尤利西斯》的出版。
如今的书店看起来似乎已不及当年那般文学璀璨,但因为名气未消,莎士比亚书店更多成为了塞纳河上的一处旅游景点,许多外国游客来到巴黎都要去那里看一看,尤其是热爱文学的游客。他们在这间古老的书店里感受着那些年的辉煌和不易。虽说今天的莎士比亚书店我们难碰到一个伟大文学大师在那创作,但因为昔日的无数文学大师的足迹使得这里更有书店的氛围和味道。但很多时候,从走进书店的那一刻起,仿佛这里又不是书店,它的气质胜过了书店本身。
书店里的游客每天都很多,但真正坐下来读书的人很多,可她们一旦找到好书坐下来的时候,就十分安静,仿佛沉陷在书和自己的世界里。这间百年的古老书店,像是从未被尘封,不管它中间遭遇了什么,上帝对它始终眷顾。但因为书店常年唯有清扫的习惯,许多书架和堆砌的书墙看起来布满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有些人不能习惯,但我却觉得极好。不论怎么说,尘土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消亡。或许它从书店形成初期就一直伴随如今,我总觉得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厚厚的灰尘下肯定是有哪个文学大师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又也许是一部著作诞生前夕的信号。
走在书店里的时候,整个走道还有楼梯都显得窄小,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书堆占有,书架、墙面、转角,见缝插针全部堆满了书,摆的不是很整齐,且十分随意,随便翻开一本书仿佛还能感觉到上一个人的手温一样。昏暗的灯光下,陈旧和古老像一切回到了海明威时期,从一楼到二楼,书和砖瓦木之间的联系仿佛构成了一个人体支架,隐隐中,时代的变迁仍是感受到某中活着的气息。
由于空间小得厉害,很多时候游客只能一个接一个的走着,如果并排就会拥挤得前后不通。 它没有现代文青想象的安静,碰到人多的时候甚至是要排队进入书店。但不得不承认这间书店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里头的书古老的追溯到古欧洲。
最是喜欢的还是书堆间的床铺,打字室,书桌椅,还有一架钢琴。这个小而密却不会压抑的书店让人感觉一窝进去就可以过好几年。
听朋友说,书店还有一只白色的老猫,只是我没有见过,它的模样只有墙上的一张照片,显得慵懒,跟所有文青书店或咖啡馆饲养的宠物猫都差不多,也许它真实的样子还增添了丝丝书香气。
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一间书店,在一九一九年,它岸悄然开张。渐渐地,成为人们梦想中的书店——然而它拥有多种身份,是图书馆、出版社 ;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惘一代”的精神殿堂。
后来这个书店还成为《爱丽丝仙境奇遇记》的拍摄选景点,如果热爱是这部电影或书的追求者就一定要机会来这里看看。这个世界上难有像这样的书店,而它又是难以复制的,以至于我不得不去顶着”没素质的评价“偷偷拍下这间书店。请原谅我没有遵守书店规定,请理解莎士比亚书店对我的震撼与感触。
如果有一天,在你看完了西尔维亚·毕奇的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之后,你一定也会忍不住想拍下这里,当你走进这间古老的百年书店的时候。
《欧洲之旅:莎士比亚书店,文学天堂》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vyou.yuduxx.com/cjy/47726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